特色小镇景观建设对接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推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7期   作者:雷阳
[导读] 旅游景区氛围是指由人工设计开发的设施和服务环境的总和
         摘要: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与增扩了乡村旅游业产品、服务的输出面和容量,其中,景观建设发挥了营造差异化体验氛围、引导消费趋势演变的重要作用。而在当前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过程之中,整体规划欠缺科学性、定位不够清晰、同质化明显、创新乏力等瓶颈与问题的日渐显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式运营。因此,应以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更新为突破口,优化现有的经营管理思路与模式,从而驱动乡村旅游业的开放式、集约化、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引言
         旅游景区氛围是指由人工设计开发的设施和服务环境的总和,旅游氛围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心情和感受。旅游景区氛围的内容是多样的,在不同的风景名胜区,有不同的氛围营造形式,但总结起来均可分成硬件氛围营造以及软件氛围营造两种,在软件氛围建设方面主要以诚信管理为主以及效率、规范、特色化的服务。而硬件主要指的是在景区建设、规划、主题装饰上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游玩环境。
         1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承担的精神压力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想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其中对于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多,旅游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许多地区积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进步。国家建设部与旅游局均在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正是因为有了政府在政策与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才让旅游特色小镇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地区建设当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当前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景观建设遭遇的发展瓶颈
         2.1同质化、低级趣味化趋势愈发显现,科学规划不足引发生态破坏
         由于短期趋利思维的影响,导致不少乡村旅游业对于特色小镇的景观建设,大多出于快投资、快投放、快收益的考量,未能从本地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进行全局统筹。尤其是在对于特色小镇景观项目的设计与运营上,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仍局限于依托“农家乐”、“农家庄园”等单一项目,而为了满足一些受众的好奇心、猎奇欲,也有部分景观带有一定的低俗文化暗示色彩,弱化了乡村本地应有的淳朴、简约的美学质感。此外,由于对乡村土地、林木、水体进行了盲目的集中改造,在短期内又受困于投资乏力,因此,大量耕地、河湖、滩涂处于闲置之中,生活污水、工业废料难以得到科学处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问题。
         2.2法律规则不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关法规,但并未针对特色旅游小镇制定实施细则。由于特色旅游小镇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城乡规划标准难以指导特色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用地指标,小城镇用地指标是以常住人口进行统计的,而游客属于流动人口范畴,没有相应的用地指标,导致无地可用。二是用地分类,特色旅游小镇需要规划大量的旅游建设用地,依据小城镇规划相关规范,难以进行细分,也难以进行分类控制。三是建设标准问题,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基于城市标准的适当降低,而对于一个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小镇来说,旅游服务设施却往往要比一般性城市设施的建设标准更高。
         2.3商业营销占据主导、人文底蕴不足,对新媒体、新技术引入相对滞后
         文化消费是构成现代旅游业的精神内核之一,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特色小镇的快速崛起,即是契合了当今文化消费的主流需求,通过差异化、区分性、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与景点,激发了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的经济潜力。

不过短期趋利意识、官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短视思维的长期存在,又不可避免地使文化传承被迫让位于商业获利,冲击了乡村文化在旅游层面上的结构与形态,弱化了应当释放的人文张力,使商业营销成为了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主导,导致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核出现了空心化、空洞化的现象与趋势。而对于现代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景点开发与维护上的片面认知,也致使不少媒体、技术仅仅发挥了增添景观外在表现形式独特性的作用,迎合受众对流行文化的消费心理,很难从根本上强化特色小镇乃至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
         3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对策
         3.1做好合理规划布局,防止资源浪费
         旅游特色小镇在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方面,既要考虑游客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所以,在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需要从整体出发做好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同时凸显宜居性要求。宜居的关键是让游客和本地居民享受到最大的便利,因此,在小镇建设当中要把重点放在小空间大用处的建设上,把有限的空间利用起来,聚集多种类的产业,促进各项功能的混合与融合。比如,在这一空间当中合理规划设计休闲娱乐场所、文化创意展览区、安排承担音乐节、时装秀等活动的场地等。积极建设开放包容又彼此融合的现代化旅游特色小镇,给人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便利,促进情感互动,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3.2信息化管理
         现代社会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移动数据,离不开各种电子设备,特色旅游小镇也是如此。不论是从最初的旅游资源整合、市场开拓、项目开发、设施建设,还是之后的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这些领域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带来了产业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
         3.3功能空间布局
         在功能空间布局方面,特色小镇主要围绕产业结构组织形式进行布局。每个主题小镇的主导产业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利用形式,按照功能进行规划布局,形成小镇整体风貌,可以使小镇空间布局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深人们对小镇风貌的印象。在布局方式上,特色小镇逐渐从以往点状、块状布局形式转变为圈状、带状和网络状的布局形式。通过找到小镇核心区域,并建立与主导产业的关系,使各个功能空间能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整体空间。在此方面,周宁县通过树立山水构架,对其体量关系进行调整,通过扩大水面,建设鲤鱼公园,营造抱水环山的核心景观空间。同时结合官山大道、鲤鱼公园,建设环形车道,成为景观的连续界面,使太极结构的空间涟漪不断扩展。在功能区块的设计中,通过与绿带融合,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鱼骨网络,使小镇主题得到进一步突出。
         3.4强调互动性、体验性的参与反馈,丰富乡村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
         考虑到当下受众对于旅游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提升、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营造,也应当突出鲜明的互动性、体验性,增强观光项目的人文质感。在打造彰显乡村本地自然风貌、人文意蕴的观赏景观的同时,一方面,要供应户外自驾出行、田野露宿营地、农事生产观光等配套服务,强调实地、亲身的感知与交流,引导游客对于特色景观建立良好的认知印象,以挖掘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协会、企业、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结合最新的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特色景观观光的互动形式,逐步形成对于本地现有的各类资源的联动开发的发展新格局。
         结语
         特色旅游小镇归根结底还是旅游,它不是来买可在义乌就能买到的商品,而是来体验别处体验不到的乐趣,品尝别处享受不到的美食,购买别处购买不到的情怀。特色旅游小镇是要用心策划、用心设计的,以一种保护的心态,而不是过度开发,最终形成稳健的健康形态。
         参考文献
         [1]卢小柔.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20):104-105.
         [2]韩登.旅游小镇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