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由于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无视生命价值、忽视生命之美的情况,而生物本身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渗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一要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还需要通过生物教育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透过生物知识学习进一步认识生命起源、生命的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生物教师必须思考,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生命教育在课堂上的良好渗透。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仅仅在课堂、教材中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教师忽视生命教育,不能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而想要改变此情况,就必须以初中生的特点为依据,转变学生对生命一无所知的情况,与其共同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有效结合体验与认知。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口头灌输和教育,还应存在于实践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如观察动植物细胞,让学生领会生命的宏大与微小,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种一种植物,以此提高和强化思想认识。
(三)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生物学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解读生命,但是与人文并非完全冲突。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过程中形成的人文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从宣传人性的真、善、美解读生命,这样一来,在具备科学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人文情怀。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的基础和前提。迄今为止,大多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占据着主动权,保持着较高姿态,但是这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看待师生关系,与学生真诚交流,尊重、了解学生,将其看作朋友,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予以鼓励和支持,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
(二)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生与死。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体,都需要理性的面对生与死这个话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或多或少会避讳死亡,但是生命是无法绕过这一终点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生命力旺盛,很少对生、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从生命教育的视角看,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死亡这一存在,就很难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命的研究可以从人类的进化开始,也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营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垃圾食物,并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垃圾食物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生命是十分脆弱的,如果随意践踏,死亡并不是很远。
当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与死的观念,并不是对学生的美好生活进行威胁,而是让学生可以客观的认知生命,让学生可以更加珍惜生命。
(三)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生命起源。初中生物课程的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新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加上部分抽象问题,学生无法理解相应知识。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教学可以变得更加具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的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生物教师可以从婴儿的孕育开始讲解,随着母体怀孕周期的不断增长,胎儿吸收了相应营养后越来越大,进而对母体其他器官造成挤压,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母体的新陈代谢,在分娩时会带来巨大疼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胎儿在母体内成长的具体过程,使其能更加形象地了解生命起源的意义,最终懂得生命的珍贵。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生命是从恶劣的环境中逐渐进化而来的,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质到复杂的多细胞生命体,再到最高层次的人类,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在此期间,生命经过了无数次的生死、演变,这一过程只能用伟大来形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以此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图对生命的产生、进化进行梳理,并指引学生可以利用显微镜仔细地对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思考植物、动物是怎样从小小的单细胞中演变而来。在浩瀚的宇宙星空,目前只发现地球这一个具有生命体的星球,这无疑突出了生命体的伟大,也就是说只有坚强、伟大的生命才可以在各种威胁中不断调整自身的适应性,从而更加契合环境生存。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地球这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星球,充分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五)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与自然还保持着相互敬畏,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坚信人的力量是无法与自然抗衡的,如果违逆自然,就会受到灾害。但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在此过程中,對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断裂的生物链、浑浊的空气、污染的水源、恶劣的环境等,对人类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才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低碳等理论。初中生物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时,还可以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生物界的一员,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享受自然的权力,人类不可以过分地占取自然,否则最后只能自食恶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可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自身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义,进而展开思考。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予以生命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注重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初中生物教师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美好、延伸和价值,进而使学生正视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艺.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 2014(19).
[2]程泽其.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7(11x).
[3]周静.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效结合[J].考试与评价,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