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市 21000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虽然城市更新并非动辄大兴土木城市改造,但其同样是推动城市变化的关键,尤其体现在长期持续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在强调文化传承的当下,城市更新必须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让城市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内核。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策略
前言
城市更新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和损失,甚至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毁灭性打击,不利于我国文化传承的发展与实现。因此在城市更新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高价值文化,构建新时代文化城市。
1城市更新
所谓城市更新,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区域进行再开发,整治改善或者保护,从而起到构建全新城市功能体系,打造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宜居城市。其中再开发通常是针对更新需求较大的城市区域,如建筑物严重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大量欠缺的地区。这种地区不但会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更与城市发展整体节奏脱节,甚至会阻碍正常的经济活动,并且难以通过整治改善或保护等更新力度较轻的手段加以有效改善。整治改善则主要是针对建筑物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存在一定老化和破损现象,环境不佳,但是尚可通过简单更新实现长期内继续使用,与城市整体发展节奏保持一致的区域。
2中西方城市更新辨析
伴随着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经历着相应的发展。最初阶段大规模城市更新之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是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研究诞生的起点。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当时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缺乏理论认识和支撑的城市更新不但不能带来良好的城市,还会给城市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西方的理论研究从最初专注于为城市更新进行界定和阐释,到城市更新策略、政策制定、治理方案等内容的探讨,再到重视民众参与、邻里关系建构以及多元化、综合性的整体更新。当下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的热点已逐步转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问题解决、文化创新等领域。由于欧美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已着手思考有关社会阶层变动、区域历史文化、内部经济结构等更加微观和人文性的议题。再看中国的城市更新实践和理论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在学习西方城市更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殊性。中国的城镇化起步相对西方较晚,在欧美国家的城镇化已经十分成熟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仍将“城市更新”与旧城拆迁、旧楼(旧街区)翻修改建相等同,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等学科领域。人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快速改变城市旧面貌来体现城市发展和进步的新颜,较少涉及城市内在结构调整、社会问题解决和历史文化传承。尽管有学者对旧城的大拆大建表达不同观点,但是,基于当时历史和社会现状,“城市更新”的理念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深度的实践。甚至在当下中国一些城镇化刚刚起步的城市中人们对于“城市更新”的认识仍停留在简单的拆建阶段。回顾中国的城市更新历程,新中国建立之初可被视为起点,其发展过程与中国的政策体制、社会结构、观念意识的变迁联系紧密。
3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
3.1科学制定城市更新模式
如前所述,城市更新有再开发和整治改善及保护三种模式,其中第一种对现有文化的影响和破坏极大。因此为了有效传承文化,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一定要科学制定城市更新模式,既要保障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长期稳定发展,也要避免文化传承受到阻碍。
对城市更新区域进行全面而深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整体发展趋势和前景,也要深入研究更新区域文化价值。如果更新区域包含大量高价值文化内容,那么必须进一步考虑文化传承,尽量选择整治改善和保护两种更新模式,以免再开发直接破坏传统文化。不过在更新区域已经与城市发展严重脱节,甚至存在建筑物老化严重,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大量缺失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进行再开发。只不过在再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对具有高文化价值的建筑、设施等进行修缮和保护,而非直接进行再造。例如南京老城南更新就主要划分了保护区和可建设区。其中,保护区主要采取保护手段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拆除部分质量较差的住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老城风貌进行新建和改建。而可建设区主要是工业厂房区和老旧居住区,这些区域的更新由政府主导,主要采取产业推进手段,通过旅游业、文化创业产业及零售商业等推动区域更新发展,建设兼顾现代商业氛围和传统文化风貌的新区。
3.2促进文化传承的多样化发展
文化传承需要尊重多元文化,构建多样化发展的优秀文化,以免城市文化过于单调甚至故步自封,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故而在城市更新中传承文化时,有必要做好文化更新规划,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例如武汉青山区桥博园项目,其所处区域是青山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场地内部拥有生态、人文、交通、土地四大资源优势。但是存在风貌割裂、活力不足、慢道缺失、权属复杂的问题。规划以目标导向及问题导向为主线,通过核心项目引爆、文旅品牌驱动、创新产业植入、城市双修助力四大抓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发展。最终目标将其建设成为:集文化休闲、艺术博览、旅游体验、综合服务、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长江之滨独具魅力的“一个以桥博园为核心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3.3基于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是城市更新的文化传承重点,应当尽可能保护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城市更新设计需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生态,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制定和实践与之相匹配的模式,尽量在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同时减少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此同时,城市更新还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建全新城市名牌。
3.4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实践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留和利用传统文化,还要基于时代发展特征创新文化,构建动态化的文化传承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让其在新时代依旧能发光发亮。实际上文化本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一味地保持一成不变的文化,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例如安徽省灵璧县钟馗文化园二期项目,通过深挖钟馗文化,提炼钟馗与梦的文化渊源,创新提出“钟馗•梦城”这一文化主题。它是全国首座以钟馗文化为特色的梦主题汉唐文化园,在这里“圆古稀之梦,现金旅之梦及造孩提之梦。”因此城市更新设计应当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实践,赋予传统文化全新表现形式与内涵,打造更具时代意义的文化城市。
结束语
综上可知,城市更新必须坚持文化传承,才能为传统文化的留存创新及城市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打造竞争优势巨大的特色文化城市。在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应当科学制定更新模式,同时促进文化传承的多样化发展,基于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实践,实现城市更新中文化的传承,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冬雪.旧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保护为例[J].城市建筑,2016,(08):345-346.
[2]杨剑龙.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J].名作欣赏,2014,(28):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