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初步研究探讨——以金华市浦江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沈亮 王丰 王维明 金嗣红
[导读] 摘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4
        摘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的“垃圾围城”问题。我国早在2003年就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如今十五个年头过去,垃圾分类工作的广度也从试点推广到城市全覆盖,再到目前向农村推进。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按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目标,在宣传发动、源头分类、终端处置、长效管理等四个方面下苦功,强力推进“垃圾革命”,率先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和处置全覆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文献研究,以浦江县为例,对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农村 垃圾分类 模式 浦江
        1.研究背景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起步是从城市开始,但根据2017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50.32%居住在乡村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年增长速率为6.83%。按照此趋势,2020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将达4.1亿吨。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正处于探索阶段,仍没有一套成熟、适宜推广的模式被总结出来。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浙江省启动实施了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从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奠定了最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基础。浙江省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体走过了三个阶段:即2004处理手段除了传统堆肥,主要靠水冲火烧、乱堆乱倒。2004—2013年,逐步建立完善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工作体系; 2014年5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浦江县则成为金华市首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县域。
        综上,本文选取浦江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总结出浦江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分析其特色、优缺点、经验等,以供其他地区学习与借鉴。
        2.浦江农村垃圾分类简介
        金华市浦江县从2014年开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且形成了一完整的分类模式,运行良好,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典范。
        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之初,浦江采用的是试点先行,从乡到城的做法,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浦江县总结出一套“四分两拣法”的有效模式,“四分”简而言之是指先分会腐烂垃圾和不会腐烂垃圾,再将不会腐烂垃圾分为可卖和不可卖。“两拣”即农户在产生垃圾时候一次分类,保洁员在上门收集垃圾的时候对没有按照标准分类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总结,浦江县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收集与运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四步骤:清运员上门收集、二次分拣、分装清运,分类处置。目前,绿化垃圾资源化达到70%以上,转化为微生物有机肥料后免费提供给村民,看到成效。
        浦江在垃圾分类宣传推广上的创新点是建立了“党员联系到户制度”,坚持“就近、就亲、就便”原则。在监督管理上,浦江采用展现分类情况好坏的红黄榜(亦称“红黑榜”),将垃圾分类逐渐形成村规,利用村规的力量去约束村民。
        3.浦江垃圾分类成效分析
        本文针对金华市浦江县垃圾分类的卓越成果,从中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如下:
        1、城乡并进,工作全覆盖
        浦江采用从乡到城的方式,“农村包围城市”。从2014年率先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到2015年年底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从2016年在中山、东街社区打响城区垃圾分类第一枪,到2017年机关单位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城区20个社区全面铺开,经过3年努力,浦江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城乡全覆盖。
        2、党群联动,社会全动员
        浦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关键就是抓基层党建、抓党员干部,通过“党建+”的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党群联动、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抓手、有实效。
        3、“四分两拣”,明确具体分类流程
        浦江科学设置简单易学的“四分两拣”流程,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分法,使得垃圾分类人人都明白、个个可参与,简单易行、高效有序。
        4、因类施策,结合实际分类
        浦江针对城区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垃圾分类。

农村采取“户投放—保洁员上门收集—村集中—镇清运处理”的模式,城区又作了细分,小高层、宿舍楼通过设立“垃圾邮箱”,也可自行分类投放至单元楼“中端驿站”,由物业负责分类集中,县环卫定时定点收集清运。
        5、配套结合,同步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浦江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土地资源紧张的县情,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设立生态处理中心、阳光房,采取了以机械处理为主、阳光堆肥为辅的处置模式,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浦江县村(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未来在其他地方推广的实践总结如下:
        1.农民可接受
        政府主张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是和广大农民生活“求环保”愿望高度契合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2.财力可承受
        农村垃圾分类“浦江模式”一次性投入少,长期使用稳定性好,后续运维成本低。根据测算,以500个行政村、30万农民的中等县为例,阳光堆肥房总投入大概是5600万元,分3~5年到位压力不大;后续运维政府以人均80元标准补助,以前述中等县为例每年支出约2400万元;分类垃圾桶、垃圾车几年更新一次,乡镇和村基本能够自我消化。
        3.面上可推广
        金华浦江的农村垃圾分类是在既有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加设施、加环节、加经费、加制度可实现换挡,推广起来有基础、不折腾、易成功。
        4.长期可持续
        浦江的农村垃圾分类是一个个村庄的经验总结,是一次次改进提升的成果体现,并且还在不断地创新完善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设施边试验边改进,现行阳光堆肥房、分类回收车、分类垃圾桶已是第三代设计方案;分类办法边实践边规范,为定量化推广提供依据。
        当然,浦江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分类覆盖有盲区
        从参与主体来看,浦江的垃圾分类对于周边企业的参与度较低;从参与的人群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加上旅游人口对浦江的垃圾分类工作冲击较大。因此,全民普及垃圾分类很重要,真正做到全民参与,不会让一个地区的努力而白费。
        2.运行体系欠完善
        调研中了解到,浦江目前对于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皮革及衣物、旧电器、旧家具等的回收体系仍不健全。也无法进一步将其进行资源化利用。这些垃圾中以装修产生的废玻璃为典型。
        3.城区垃圾分类成效低
        城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会面临人手不够的情况。且城区居民无法用村规进行约束,利用道德层面对垃圾分类进行约束的效果不明显,仍会面临分类不好没法约束、惩罚的情况。
        综上,本文以金华浦江为例,初步研究了村(镇)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总结了浦江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相关工作方法,对其创新点和优势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分析了目前浦江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浦江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姚伟等. 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 环境与健康, 2009, 26(1): 10-11
        [2]陈页,沈亮.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程中的协同治理--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监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J].观察与思考,2015,(6):65-72.
        [3]郑好等.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 (19): 223-226
        [4]于锋.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东化工, 2016, (6): 136-138
        [5]岳波等.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6): 129-134
        [6]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_2.htm.
        作者简介:
        沈亮(1993-),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市政一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固废工程/环境卫生工程咨询、设计等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