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摘要: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赋予了高校教师更高的育人标准,对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集中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高校教师育德意识的重要性与提升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 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针,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也是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举措。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提升高校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高度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类思想观念以及多元思潮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高校学生除了接受校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教育之外,还会受到社会上各类非主流舆论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教师必然会面临学生在理论疑惑、道德困惑和价值判断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因此,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深刻揭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认识和把握。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德育的责任,“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考量的是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了,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把德的培养和术的传授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育人认识不够
现在,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我校已经走在了前列,目前正在人民网直播课程思政系列的公开课,与大家分享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但是当前仍有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把立德树人工作仅仅只当做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事,没有意识到所有课程都肩负着育人使命,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育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然而,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例如:近一年来香港学生的骚乱,究其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香港的教育出了问题。香港回归以来,港府未能大力剔除殖民文化,未能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未能履行好“育人”的根本职能。
2、教师育德能力不强
教师的天职和使命是教书育人。通过调研了解到,一些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育改革创新手段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相当欠缺,少有鲜活案例和素材充实课堂,缺乏对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缺乏实践育人环节,加之课程学时短、任务重,思政教育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成为“花架子”。
3、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路径缺失
目前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特别是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有机融入还鲜有有益的经验,一些专业老师提出不知有哪些思政教育点及如何去挖掘,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融入等问题,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不高和获得感不强。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途径
1、加强对教师育德意识能力的培养
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础组织,担负着直接教育、管理、监督教师党员的职责,同时也是党团结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广大教师的功能。因此在提升教师育德意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校党支部应大力开展教师育德能力培训活动,指导教师学习与德育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文件,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于德育能力突出的教师要树立典型,大力宣传,对于不达标的教师则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其次多多开展教材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对教材的解构与重构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培养骨干教师团队,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整体德育水平;在不同学校之间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德育论坛,相互交流借鉴,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共研、携手并进,制订教师德育能力提升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
2、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和领悟育德意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教师应重视自我德育的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主动向身边的优秀典型和先进模范学习,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经常性地开展反思、总结、调整,逐渐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成行为准则。高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执行人,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主体。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育德意识,能不能认识到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树立“以德施教”的信念,坚持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于思政理论课教师,普通高校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关系到专业课教师是否有意愿和积极性。
3、提升高校教师的自身德育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也是学生走向社会之路上的最后一盏孔明灯。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明确的,所以教师如果不能做到严格约束自身,很可能影响学生的观念与言行,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约束也更加松懈。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要意识到的事实,同时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工作。只有懂得自律的人,才能引导他人自律,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够让他人学会如何去做。不仅要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情操,育人为乐的情怀。不仅要以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人,还要在言行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永远保持一颗积极进取之心,在做学问方面,活到老学到老;在道德素养方面不断“修炼”,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四、结论
高校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的与能力是新时代教师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需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要依靠教师自身深化认识、提高素养,也需要借力于外部的培育、引导和激励。只有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都提高了,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不断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03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11期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