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修”具有中国特色,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针对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见绿水青山。经验证明“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鹤岗市于2011年正式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鹤岗被列为衰退型城市。本文就如何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走出困境展开论述。
1、当前城市发展特征
1.1 “城市病”问题凸显
伴随鹤岗市百年发展历程,常年的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破坏,并形成较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问题凸显,表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环境不美、功能不全、交通不畅、文脉不续等。
1.2 城市收缩趋势明显
中央明确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城市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鹤岗属于资源收缩型城市,同时地理位置偏远,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在没有其他产业强力支撑经济的情况下,人口呈外流趋势,目前还没有减缓的迹象,城市理应进入“存量发展阶段”更应专注城市“质的提升”。
1.3 产业转型困难
传统围绕煤炭资源的产业衰败明显,受资金、技术制约转型比较困难,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发展阶段,成为支柱产业还需时日。
2 开展“双修”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
百年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量采煤沉陷区,山体、耕地和森林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涉煤产业萎缩严重,就业困难,现状人口流失趋势明显。鹤岗以期通过城市双修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山水生态宜居城市转型。
2.2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城市双修以再生态的理念,修复重建城市中被破坏的山水、湿地、植被等自然环境,改善完善生态系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
2.3 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受计划经济时期“先生产、后生活”观念影响,市区仍存在大量的棚户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双修用运用更新和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补完善城市公用设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以期达到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人性化空间和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目的。
3 如何开展“双修”工作
近年来鹤岗市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开展“双修”工作,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下列“双修”工程。
3.1生态修复
(1)针对采煤沉陷区开展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复垦、绿化,恢复其生态功能。
(2)关停城市近郊的采石场、砖厂、建筑材料厂等,对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关停后的部分工业遗址纳入远郊公园建设范围,作为公园的景点。
(3)以建设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大荒山、秃山的绿化力度。
(4)2018年以来实施了“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综合治理工程,2019年鹤岗市同辽源、南宁、德阳等20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3.2城市修补
(1)拆除平房、腾空土地。鹤岗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目前市区棚户区平房基本拆除,给予拆迁户合理安置。腾出的大面积土地,除复建住宅和配套设施外,其余作为绿化、停车场的建设用地。
(2)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加大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区基层管理用房和体育、养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
(3)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规划塑造天际线。对建筑的造型风格和色彩要严格规定,做好城市广告牌匾、标识工作,严格管理。城市夜景的亮化,首要保证路灯的照度,突出城市空间轮廓
(4)重视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通过调整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地布局趋于合理,中心城区倡导“退二进三”;
(5)加大拆违力度。通过拆除违法建、构筑物、清理僵尸车辆、杂物等,坚决制止少数人侵占公共利益,腾出土地空间作为停车场、绿地建设。
4 结语
只要城市决策者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全体市民共同努力,一定能做好“双修”工作,我们的城市才会更美好更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张浩楠.“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J].西部论丛,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