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沥青路面应用广泛,然而在应用沥青路面中,混凝土施工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需要不断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进而提升工程质量。本文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从准备环节、施工环节、养护环节等方面提供全面提高沥青路面混凝土施工管理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试验检测;质量控制
引言
沥青混凝土自身有着显著的优势,这种路面可以提高来往车辆运行的舒适度与平稳度,路面后期养护比较便捷。当前市政道路建设中应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规模日益扩大,但相应的施工工艺比较繁琐,现场施工管理较为困难,如何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将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于其中,这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人员的重点任务。
1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点
为了满足道路工程建设要求,在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需要确保车辆通行的安全性,这就为沥青路面的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施工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就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确保道路中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压能力不断提升,其温度性能也会比较稳定,在抵抗流动变形过程中抗压能力也会提升。除此之外,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很强,尤其是荷载抵抗能力,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地制订施工方案,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各项性能,为道路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2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试验检测的具体措施
2.1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弯沉试验检测
弯沉试验检测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中重要的检测项目,能够通过弯沉试验检测结果判断路面的承载能力,在标准轴载作用下,轮隙处出现的总弯沉和回弹弯沉都是代表路面承载力的重要参数。目前,在我国路面工程试验检测中,弯沉试验检测的方式多是检测路面的回弹弯沉值,回弹弯沉值越小证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承载力越佳。贝克曼梁法是常见的检测路面弯沉值的试验方法,在温度在超18℃~22℃范畴内、路面厚度超过5cm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使用。贝克曼梁法中,采用的是双轴、后轴双侧4轮的载重车,要求载重车的荷载、轮胎尺寸、胎压等参数都符合试验检测标准。在测量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设置好观测点,载重车辆停放在后轮距待测点3m处,弯沉仪设置在载重车的后轮间隙处,测头处于待测点,弯沉仪事先进行归零处理,待准备工作完成后,车辆启动进行正式的检测。载重车辆前进过程中,弯沉仪观测表的最大值获取读数1,车辆驶出检测范围后弯沉仪读数稳定下来的读数获取为读数2,技术人员可根据两个读数计算出路面的弯沉值,获悉路面的承载能力。
2.2平整度试验检测
(1)3m直尺法。该方法分为两种,即单尺测定最大间隙与等距离连续测定。这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结果存在一定关系。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在单尺测定过程中,需对测定段是否合格及其占比进行计算;后者也可用于检查验收,但要对标准差进行计算,以表示出路面的平整程度。(2)连续式平整度仪法。主要用于对路表面平整度进行测定,为路面整体质量与使用情况评定提供参考依据。(3)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采用VBI对路面平整度进行表示,是指用仪器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车厢和后轴间的单向位移累积值进行测量,单位为cm/km。(4)激光平整度仪。就目前而言,该平整度仪所用位移传感器主要采用三角测量原理。主要不同点为精度、工作距与分辨率。
2.3抗滑性能检测
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展开的抗滑性能检测,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手工铺沙法。检测人员首先需要设定合理的检测距离,并在同一地方进行多次平行测点,在确定测定点之间的距离时,需要结合实际测量结果进行科学控制。
此外,由于手工铺沙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程设置相对复杂,很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等问题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进而造成人财物三方面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为了有效的避免这一情况,检测人员可以结合现代化先进引起进行科学检测,例如摆式摩擦系数仪等,这也是当前我国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抗滑性能试验检测最常用的检测仪器之一。
2.4沥青混凝土路面稳定性检测
路面稳定性是指路面的抗车辙能力、耐高温能力,技术人员可以使用实心橡胶轮胎作为测量模具,在60℃温度下模拟车辆行驶时的状态。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路面出现扇形横向裂缝现象,则说明路面的稳定性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路基存在积水问题,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2.5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湿度、密度等物理参数检测
雷达检测仪是检测沥青混凝土路面物理参数的重要仪器,能够通过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来帮助技术人员确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密度、湿度、孔隙率等参数,帮助技术人员控制路面的一致性,避免路面出现密度分布不均的现象,避免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区域塌陷、开裂问题。技术人员应用雷达检测仪还能够有效确定路面压实的质量,根据路面压实前后的仪器测量结果对比,能够有效计算得到路面的压实度,判断路面是否存在离析的可能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压实。
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3.1搅拌工艺的质量管理
沥青路面混凝土的搅拌环节中,需要对各材料之前的配比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掌控好材料的温度、时间、速度等工作,比如混合材料在搅拌以后,倒出的混合材料温度不应当超过160℃,并且需要保温储存72小时以上,以此防止材料被氧化。混合材料由搅拌设备移到运输车时,需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避免产生材料粗细不一致的现象,进而导致混凝土离析的问题。另外,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对搅拌相关内容进行掌握,确保沥青与其他材料搅拌均匀。如果沥青混合料在搅拌时有大块颗粒出现,或者出现黏稠度不够、材料分离等现象,说明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需要重新进行调配,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3.2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在装料前应先将车厢清扫干净,并在车侧板和底板均匀呢涂一层隔离液以防止粘料,并不准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并应在运料车厢两侧中部设专用检测孔,孔口距车厢底部约为30cm;为防止拌合料发生离析现象应在拌合楼向运料车内放料时使车辆前后移动便于在车厢内分几次装料。
3.3压实
就一般情况而言,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与塑性成正比,即温度越高,塑性越大,在外力的作用下越容易发生变形。然而,在压实的过程中,碾压温度不要超过标准温度范围,否则会出现裂纹或者推移现象。对于沥青面层来说,在压实工艺相同时,碾压厚层会先于碾压薄层达到高密实度。因此,沥青薄层在施工过程中,在摊铺环节结束后应立即碾压,同时根据需要提高再次压实过程的压实温度。
结语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材料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非常常用的施工材料,为了最大化的提升和发挥其施工质量和使用效率,有必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工作,同时必须进行其弯沉值以及抗滑性能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功能的相关指标内容,进而确保工程结构质量达到规范化标准。
参考文献
[1]范碧琼.SMA路面施工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研究[J].四川水泥,2019,(1):32.
[2]李培涛.沥青路面施工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策略[J].甘肃科技纵横,2019,48(4):48-49,34.
[3]刘珊.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试验检测与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2018,(3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