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要点探究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5期   作者:杨宇
[导读]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工业化以迅猛之势迅速占领建筑市场。
        摘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工业化以迅猛之势迅速占领建筑市场。为保证建筑行业从传统现浇施工工艺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后建筑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结合装配式建筑工程实例系统阐述工程测量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工程测量;装配式建筑;要点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前沿,带动各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了国家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建筑结构吊装测量控制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环节。面对新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方式,建筑工程测量又需要注重些什么测量细节呢?本文结合华西建筑工业园,装配式建筑工程实例将系统阐述工程测量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要点。
1  实例工程概况
        华西建筑工业园,位于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749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9679.76平方米,主要包括1#工业化厂房,2#研发楼,3#、4#综合楼四部分,其中2#研发楼建筑面积3193.03㎡。主体施工首层底板为现浇结构,二层以上标准层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标准层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梁、预制柱、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楼栋预制率62.2%。按照进度计划要求,主体结构施工时首层结构工期为15天,标准层主体结构工期为10天/层。
2  装配式建筑中的测量技术要点
2.1  场区控制测量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依据测绘单位提供的工程控制点成果资料及地形图,结合建筑场区实际情况、建筑设计图、工程测量规范,选取并制作2#研发楼场区控制点。利用测量仪器通过建立导线网,测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建立场区控制网。
        测量要点,如图2.1.1所示,根据测绘单位提供的工程控制点成果资料H1、H2、H3坐标和高程,进行现场踏勘确定2#研发楼位置。分析现场可操作性情况,编制测量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确定并设置2#研发楼Z2、Z3、Z4控制点。经联测校核测绘单位提供各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后,通过测回法和水准测量联测H1控制点,测定Z2、Z3、Z4控制点坐标与高程,建立场区控制网。通过该控制网完成基础施工测量放线工作及后期沉降观测工作。

        图2.1  2#研发楼场区控制点布置图
2.2  施工控制测量
        以已建立的2#研发楼场区控制网为基准,结合建筑设计图纸,工程测量规范,在首层地面砼浇筑完成后,采用内控法布设十字轴线平面控制网。实施要点包括:
2.2.1  首层地面浇筑前
        首层地面浇筑前在建筑物内底板上埋设内控点承载钢板埋件,每一流水段埋设4个内控基准点钢板,埋设在偏离轴线1.5m的位置,并将其编号S1、S2、S3、S4。如图2.2.2-1所示。

       
        图2.2-2  控制点预埋件示意图
2.2.2  首层地面浇筑后
        通过2#研发楼场区控制网,结合设计图纸,测定内控制点S1-S4坐标,并将点位刻画在预埋钢板上,做好点位保护。以内控制点为基准点,布设十字轴线平面控制网,通过基准点引测建筑基线,测量轴线进行首层测量放线。利用该控制网完成二层以上主体施工放线。
2.3  主体施工测量
2.3.1  主体施工测量顺序
        2#研发楼主体施工,自首层底板现浇结构完成后,底板以上标准层均为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标准层总体分为由东向西流水区施工顺序,每个区段内的预制构件吊装顺序为: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叠合板。
        构件吊装测量放线顺序为:现浇砼面浇筑前,预留套筒插筋位置校核,预留插筋标高校核→现浇砼面浇筑后板面测量放线→预制构件吊装前,出厂预制构件检查,构件控制线设置,预留柱插筋复合→预制构件吊装时,构件标高垂直度控制,设计尺寸位置控制→预制构件吊装后,复核构件标高垂直度,预制构件尺寸位置。施工流程图如下:
         图2.3.1  主体施工流程图
2.3.2  主体预制构件吊装测量技术要点
(1)构件吊装前准备
        仔细审阅预制构件的深化图纸,根据结构施工图和建筑施工图,在已完成制作的构件上用墨斗弹出中心线及标高线作为吊装参考线,其要点为:
        1)预制柱控制,主要为两面预留有斜撑孔的柱面通过测量柱尺寸用墨斗弹设中线,其线条弹设指标为所在面预留钢筋正中。标高控制线为一米控制线,根据设计要求实际测量时为980mm。其中应注意的是,由于首层柱以上部分位置柱大小有收小,故在弹柱控制线时应注意变化柱子,具体做法为柱预制好验收后对照预制编号及梁平法施工图将准确位置弹设在柱子上,具体如图2.3.2-2所示;
 
        图2.3.2-1  预制柱控制线示意图
        2)预制梁控制,根据各楼栋,梁平法施工图结合预制梁构件深化图,内业在梁平法施工图上标注梁中线位置、梁底标高。外业现场对照预制梁在预制好的梁上弹设梁中线墨线用记号笔标写梁底标高。同时把有次梁及叠合板相交的部位先弹墨线,结合预制时的梁编号用红油漆标识出来;并且待预制柱吊装灌浆完成后及时在柱体上弹出梁边线、梁底线、梁底控制线并做好标识。标记位置及弹设墨线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2.3.2-5  柱轴线及梁口控制线示意图
        3)预制板控制,根据各楼栋预制构件布置图结合预制叠合板深化图,内业在预制构件布置图将叠合板300控制边线标注出来,外业现场对照预制板将叠合板300控制边线在预制好的板上用墨斗线弹设出来,主要指标为±2mm。同时把放线孔通过的板面的主控制线一并弹设与相应板上并用红油漆标识。


        图2.3.2-7  预制叠合板控制线拼装一体效果图
        通过在每个构件弹设控制线,一是可以在吊装过程中更好控制每个构件的到位,控制构件偏差;二是吊装完后通过每个构件上的控制线可以连成直线,可再次调整水平偏差及垂直偏差,从而达到最佳标准。
(2)构件吊装时测量
        预制吊装过程中,准确控制预制柱、预制梁的标高、垂直度和尺寸位置是控制主体吊装质量的关键之一,同时准确的尺寸定位和标高控制是减小返工和提升吊装速度的关键。整个构件的吊装欲达到理想的效果和施工进度就需有个严格的测量过程。
        1)预制构件出厂前,预先在预制构件体上用墨线标记构件尺寸控制线和标高控制线。
        2)预制构件装时,根据构件上的标记的标高控制线,在楼层现浇结构面该构件位置放置垫铁,垫铁厚度控制在2mm-3mm之间。由于个别结构板面平整度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增加垫铁数量,使预制构件能达到相应标高要求。
        3)预制构件依据标记的标高控制线和尺寸控制线放置到指定位置后,再依据标记标高控制线和设计图纸校核相邻预制构件标高,经校核无误后,方可拆卸吊钩。
        4)预制构件按设计要求吊装就位后,对于预制柱需加设斜支撑固定结构体。在加设斜支撑时,利用斜撑杆中间调节螺栓调整预制柱垂直度。为保证工作效率,在调节斜撑杆时,需要有两名工人在不同的斜撑杆方向同时调节,与此同时需有一名工人拿2 M靠尺反复测量垂直度,直到调整满足要求为至。(依据规范要求垂直度需满足≦5mm)
        5)待所有预制构件,即预制柱、预制梁、预制叠合板吊装完后,需根据设计图纸,利用设置的控制线用经纬仪、靠尺、塔尺、扫平仪,钢尺等测量工具复测吊装好的预制构件。
3.构件吊装后测量
3.1 柱吊装后垂直度检查
        构件吊装后利用在现浇面所弹设的控制线架设经纬仪,用控制线对中定向,用塔尺测得柱身上中下三个度数,调整斜撑调直预制柱,每个柱测定垂直的两个相交放向。如图所示
       

       
        图2.3.2-9  吊装垂直度检查(利用2米靠尺)
3.2 柱吊装后柱中线复核与梁口线矫正
        构件吊装后利用在现浇面所弹设的控制线架设经纬仪或扫平仪,用控制线、柱中线,对中定向,复核并矫正柱中线。依据矫正后的柱面控制线、柱中线,弹设两口线,及标高控制线。如图
       

 
        按上述步骤逐层校核逐层测量,即可高效准确的完成整栋楼预制构件的吊装施工。于此后续的装饰装修即可按常规测量放线方法完成整栋楼的建设。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各地政府、开发商、施工单位对建筑工业化的关注度迅速提高。制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是建筑住宅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关键施工环节的不完善会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将不断优化和提高,形成系统性的图集或规范等标准,用于指导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本实例结合自身项目的施工测量情况,重点针对建筑主体构预制安装前后的测量操作要点,进 行归纳总结,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测量的工作效率,对以后出现的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 王飞,王龙,马文文,吕雪源,浅谈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要点,[A],北京,100102,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19)
[3] 罗显圣建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分析,[B],贵州, 贵阳,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2019)
[4] 龚成利,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工艺分析,[A],河南,郑州,473000,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