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1期   作者:缪敏
[导读] 要积极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摘要:要积极推动相关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学习框架,更要从实际教学要求出发,寻找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行手段。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本文从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出发,论述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在高职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针对教学短板重新制定教学计划,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面临着授课活动单调、学习能力差、教学效率低等问题,积极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展示方法,才是为教学活动打开出路的可行手段。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化的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表现较为复杂,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投入更多关注,为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提供支持[1]。但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形成专业教育、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其对于学生薄弱能力、落后意识的关注更为明显,在过度重视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其并不会在意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差异。受到单一化教学目标的限制,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与意识发展水平直线下降,对于教学科目的理解停留在掌握技能、应用理论的层次。部分学生的艺术设计意识并不出色,专业技能表现水平较低,单一的教学目标无法为学生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导致教学与发展的偏离,最终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沦为“殊途同归”的同化过程。
        (二)枯燥化的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是帮助教师发起教学互动、培养学生意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合理优化,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教材知识之外的内容,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与专业设计技能表现水平。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能力教育的地位依旧高于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并不会对教学问题进行定向优化。单一的问答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于教师进行问答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要求仅仅在于“给出正确答案”,学生的目的停留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肤浅层次,其不愿思考问题深处的艺术因素,伴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
        二、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一)围绕教学理论,多维教学
        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反而会成为限制学生能力发展的枷锁。教师应积极导入多元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能力、意识、理论、创新等多个角度开展实践应用工作,利用多维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技能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艺术设计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导入艺术设计概念,从固有的设计对象中帮助学生领悟设计美感[2]。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概念,要求学生着重领悟其中的构成要素、设计理论,并对其进行加工应用。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应的对象中掌握艺术加工元素,从而为个人作品提供资源支持,如中国山水画中的阴影搭配、中国剪纸艺术中的线条设计等,如果学生的艺术学习思维比较开放,教师可要求其从海外、世界等多个角度掌握形式各异的艺术理念,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设计技能。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的维度与资源的丰富度将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艺术感官,使其积累、加工等能力得到发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接触资源、了解文化的机会,从而积极领悟中外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相关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展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尊重学生技能,实践教学
        为了提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可导入对应的检测机制,对学生的技能表现水平、学习能力等素质进行检测,积极实现查漏补缺的重要目的。在艺术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资源是不唯一的[3],其创作灵感会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动而逐渐迸发出来,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展示个人技能水平的空间,依靠教学检测与技能训练发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意识。
        在完成相关技能的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应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完成理论认知与技能训练的同步提升。教师可发起教学互动、展示交流、班级设计比赛等活动,通过对提高学生对于相关设计理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观摩,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艺术设计技能。在一段时间的交流互动之后,教师可布置相关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展现个人艺术设计素养与技能水平,并对学生的最终设计成果进行集中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可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处理艺术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够牢牢掌握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导入兴趣模块,深入教学
        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环节存在的“浅尝辄止”的问题,教师可在教学工作中导入对应的兴趣活动版块,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积累艺术设计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表达素养。当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发现美时,证明其独特的艺术灵感已经被激发出来,此时若导入教学工作,将会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
        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技能表现能力为其导入对应的教学计划,促使其实现能力与意识的同步提升。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兴趣教育应该以展示为主,教师可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进而激发其参与艺术设计活动的兴趣,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同步掌控。对于课业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学工作应该以技能锻炼为主,教师应帮助学生开展模仿、创新等活动,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出新的学习结论,积极推动个人能力发展。
        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应该能力、理论等多项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积极提升学生学习意识的同时,为其创造接触资源、应用素材的机会,使其将已有的设计理念积累起来,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的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若鸿. 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00(017):145-146.
        [2]殷俊. 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 装饰, 2004, 000(006):93-93.
        [3]吴继新, 陈祖顺.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标准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0):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