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针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6期   作者:侯琴琴
[导读] 分析针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15例研究对象,均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8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列为研究组,另外7例患者为进行一般护理,列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状态,观察满意度。结果:在SAS评分与SDS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满意度71.43%低于研究组87.50%(P<0.05)。结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新冠肺炎;心理干预;满意度;不良心理状态

         2020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冠肺炎,且已在全国范围蔓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新冠肺炎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且该疾病还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研究发现,除了确诊病例以外,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基数比较大,这给疑似病例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引发患者及疑似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1]。因此,给予疑似病例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分组讨论,旨在为临床研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例)与研究组(8例)。对照组男4例,女3例;年龄6-80岁,平均(43.36±3.52)岁。研究组男5例,女3例;年龄6-80岁,平均(43.57±3.5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作比较。
         纳入标准:(1)发病前14天有疫区旅居史,并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中任意两项者;(2)流感病毒核酸检验为阴性的患者;(3)年龄处于6-80岁之间的患者;(4)精神、智力以及交流沟通正常的患者;(5)此次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15例患者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的患者;(2)精神意识不清晰,无法正常交流者;(3)不愿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主要为卧床休息、饮食护理等。研究组则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加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休息与活动。在患者隔离期间,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叮嘱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播放轻柔音乐,组织患者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患者提供书刊杂志来消磨时间,从而促使患者心理舒适[2]。(2)加强患者的营养护理。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极强,对于确诊与疑似病例患者需进行隔离。在隔离期间,由护理人员负责发放三餐,并在餐盒上贴上鼓励性的话语或卡通图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进患者的食欲,增强患者的体质。(3)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待患者入院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要求患者填写心理状态评估表,以掌握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变化。被隔离患者常常会出现孤独无助的感觉,再加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此外,患者可能出现与外界交往障碍,担心受到外界歧视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抚与疏导工作;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引导患者述说内心真实感受,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仔细告知患者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使患者心里有底。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状态,评估标准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3],SAS评分以50分为分界线,SDS评分以53分为界,分数越高,则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强烈。
         (2)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作为评估标准,总计100分,非常满意(85分及以上),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下降,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满意度71.43%低于研究组87.50%(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新冠肺炎主要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部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干咳等症状[4]。该疾病的进展比较迅速,如果没有进行治疗,患者肺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临床研究发现,由于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需要进行隔离,再加上受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干预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从而舒缓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的治疗压力。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缓解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焦虑、抑郁严重程度,促使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度,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还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疾病治愈率与护理满意度,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5]。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SAS评分与SDS评分上,对照组高于研究组,这与李雪莹等人[6]的研究报道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心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在满意度上,对照组71.43%低于研究组87.50%,说明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患者更加认可与满意。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媛,汪晖,曾铁英,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大型综合医院内科普通门诊预检分诊及管理[J].护理研究,2020,34(4):569-570.
[2]余琪,冯丽娟,沈蕾, 等.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PICC置管的应急护理管理[J].护理研究,2020,34(5):749-750.
[3]郭庆峰,杨扣琴,赵丽婷, 等.基于"互联网+"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人员管理平台[J].护理研究,2020,34(5):753-755.
[4]毕小琴,熊茂婧,陈丽先,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防控[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0,47(2):244-248.
[5]郑春美,沈妃,田国强,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压力水平及抑郁情绪调查[J].浙江医学,2020,42(4):406-407,410.
[6]李雪莹,唐振英.人文关怀护理在武汉方舱医院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6):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