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核磁共振(MRI)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MRI组和CT组。MRI组42例,采用MRI影像进行诊断,CT组41例,采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经诊断,MRI组诊断阳性率为92.86%,显著高于CT组(68.29%),P<0.05;且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7.62%显著高于CT组(75.61%),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MRI影像诊断,有助于提高阳性诊断率及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故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系指由于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其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腰腿痛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疼痛,同时病程较长,出现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严重[1]。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了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旨在提高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MRI组和CT组。MRI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32-65岁,年龄均值(48.25±3.47)岁,病程为1-7年,病程范围(3.32±1.48)年;CT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在33-68岁,年龄均值(49.56±3.33)岁,病程为1-5年,病程范围(2.96±1.55)年。所有患者均知悉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资料具备对比价值,P>0.05。
1.2方法
CT组:采用GE64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600mA、螺距0.516:1、层厚0.625mm。扫描时取患者仰卧位,对准患者扫描部位进行多方位扫描,观察患者椎间盘具体病变位置、形态、密度等以及椎体、椎弓、椎关节等情况。
MRI组:采用ANKE SuperVan 1.5TMRI扫描系统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矢状位SE序列T1W1轴位,重复时间750ms,回波时间12ms,扫描层厚5mm,扫描层距1mm,激励次数3-5次;矢状位FSE序列T2W1序列,重复时间3750ms,回波时间120ms,扫描层厚4.55mm,扫描层距1mm,激励次数3次。扫描时取患者仰卧位,从矢状位观察患者的椎间盘信号,并分析椎间盘突出具体部位、形态及类型等情况。
1.3疗效判定
(1)观察两组患者诊断阳性率;
(2)观察两组患者的腰椎盘突出诊断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x±s)以及(%)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x2检验,检验值P<0.05时认为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诊断阳性率
经诊断,MRI组诊断阳性率为92.86%,阴性率为7.14%;CT组诊断阳性率为68.29%,阴性率为31.7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阳性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的腰椎盘突出诊断结果
经观察发现,MRI组中,患者腰椎盘突出类型主要为:中央型18例,旁中央型12例,椎间孔型9例,游离型2例,诊断准确率为97.62%;CT组中,患者腰椎盘突出类型主要为:中央型15例,旁中央型9例,椎间孔型5例,游离型2例,诊断准确率为75.61%。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结果比较[n,(%)]
.png)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有15%-20%的人患有此病,且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该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式较多,如CT诊断、MRI诊断、腰椎X线平片、电生理检查等,不同的检查方式均有其独特的优势。而目前临床多采用CT和MRI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CT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度,扫描成像清晰,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且能够全面检查人体各个部位,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2];而MRI检查示通过静磁场对人体施加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冲脉,对人体氢质子造成刺激从而产生磁共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MRI可情绪显著患者病变部位硬膜囊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的关系,并观察到患者髓核及病变周围组织粘连、水肿等情况,更有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诊断后,MRI诊断阳性率要显著高于CT,且对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诊断准确率也要高于CT,P<0.05。说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效果更佳,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胡晓东. 浅谈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3):146-147
[2]陈大羽. 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点[J]. 中国实用医刊, 2018, 45(22):21-23
[3]金丹, 包权.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及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 2017, 11(1):2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