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 CT 胸部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20/4/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5期   作者:胡凯
[导读] 螺旋CT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单螺旋CT以及双螺旋CT发展较早,于随后的1998年,在两者的基础上,多层螺旋CT逐渐发展起来
        螺旋CT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单螺旋CT以及双螺旋CT发展较早,于随后的1998年,在两者的基础上,多层螺旋CT逐渐发展起来。多层螺旋CT由于采用了多排探测器、锥形X线束以及扇形X线束,所以和单排的探测器相比,就将扫描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其旋转一周的时间仅需0.5秒,与此同时,该探测器旋转一周还能够获取更多的图像以及信息。由此,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多层螺旋CT就能够对身体某个部分进行连续的数据收集,从而获取大量可靠的病理信息。此外,将多层螺旋CT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不仅能使探测器所拍图像成像更清晰,而且可以将更小的病变部分发现,从而提升组织粘膜的病变发现率。所谓的低剂量,就是在保证螺旋CT能准确扫描的同时,再将检测仪的流通电流给予一定限制,从而使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相对减少。一般所谈到的低剂量,都是将电流调低百分之二十。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不仅能够减低扫描仪器对于人体的辐射量,还能够使信息获取更加精确,区域成像更清晰。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笔者将会从众多受检者的临床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院在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进行胸部受检者356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治疗组有受检者178例,其中男性占比较多,为92例,女性为86例,其年龄分布在19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岁,体重分布在45至98千克,平均体重为65.3千克。对照组受检者同样为178例,男性有88例,女性则为90例,年龄区间为20岁到88岁,平均年龄为44.9岁,    该组体重分布区间为43到97千克,平均体重为66.8千克。全部受检者病情均经过临床手术证实。两组病例在体重、职业、年龄、性别等数个方面均有可比性。
1.2扫描方法
1.2.1观察组
        将178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其扫描参数如下设定:管电流为25至50毫安,管电压为120千伏。螺旋CT的每圈扫描周期为0.5秒,原始层度3mm,Acg 16mm×1.5mm,SL 8.0mm。受检者在进行扫描之前,需要将上半身所带的金属物去除,随后平躺,扫描的范围由双侧肋膈角到双肺尖部。
1.2.2对照组
        将178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其扫描参数如下设定:管电压120千伏,管电流300毫安。螺旋CT的每圈扫描周期为0.5秒,原始层度3mm,Acg 16mm×1.5mm,SL 8.0mm。受检者在进行扫描之前,需要将上半身所带的金属物去除,随后平躺,扫描的范围由双侧肋膈角到双肺尖部。
1.3图像评价
        所有受检者CT图像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交由两位具有丰富CT阅片经验的医师,对患者的病灶大小以及边缘等进行判断分析。图像标准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优,受检者肺部左支气管胸膜以下10至20毫米的肺小叶以及分支的图像清晰无伪影。第二级为良,受检者肺部左支气管胸膜以下10至20毫米的肺小叶图像清晰,但其分支动脉边缘有可见欠缺伪影。第三级为一般,受检者肺部左支气管胸膜以下10至20毫米的肺小叶图像清晰,分支动脉边缘有少许不平整。

第四级为差,受检者肺部左支气管胸膜以下10至20毫米的肺小叶以及分支的图像模糊,分支动脉有明显伪影,难以分辨确诊。
二、结果
        观察组的178例受检者采用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进行检查,92.32%的疾病被检查出。在所有被检查出的疾病中,肺结核有40例,肺癌高达64例,胸膜积水为14例,胸腔积液为24例。在所有64例肺癌患者之中,有50位患者病灶小于3毫米,0.7毫米为其中最小的病灶。所有扫描结果显示为优级,即结节密度是否均匀、钙化、分叶征、胸膜粘连征、毛刺征等情况都可以清晰显示。
        对照组的178例受检者是采用了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进行检查,63.45%的疾病被检查出。在所有被检查出的疾病中,肺结核有14例,肺癌36例,胸膜积水为26例,胸腔积液为24例。在所有36例肺癌患者之中,有20患者病灶小于3毫米,0.7毫米为其中最小的病灶。所有扫描结果显示为优级,即结节密度是否均匀、空泡征或、钙化、分叶征、胸膜粘连征、毛刺征等均不具有统计意义。
        将两组的疾病检出率进行综合比较,同时对其进行系统的处理,可以得到P<0.05,这就表明差异是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那么,显而易见,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测的疾病检出率是高于常规剂量下的检测的。
三、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本身的生理变化以及众多外界因素,都导致了近年来许多复杂的疾病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明了CT,随后,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CT技术也得到了持续改进。从最初的第一代,到如今的第五代,图像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扫描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1998年,CT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因为X线管相关技术得到突破。X线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及的螺旋CT。螺旋CT的好处就在于,它将扫描的过程精简了,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步骤,同时旋转形式的扫描可以连续进行,这就使扫描的速度大大提高了。起初的CT扫描设备只能对人体的某一个平面进行信息采集,但是螺旋扫描技术能够围绕一个组织进行信息采集,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之为体积扫描。这种立体旋转式的扫描,不仅扫描速度快,而且数据收集全、成像清晰,经过计算机处理还能得到3D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随着螺旋CT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增加,为众多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协助医生完成对疾病的早期诊断。
        众所周知,CT技术中,X射线的使用,一直是受检者所关注和忧虑的地方,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大众已经熟知X射线对于人体的危害性。所以,如何在降低X射线强度的情况下,提升或是保持现有的扫描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也是未来CT检查的发展方向。降低辐射量的方法无非有三种,要么降低管电压,要么降低管电流,亦或是缩短扫描的时间。但是这些又都是影响成像清晰度的重要因素,只要改变其参数,成像就会相对模糊,影响诊断效果。因此,螺旋CT的产生,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低于常规辐射量的基础上,螺旋CT还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图像,收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甚至可以显示病变部分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疾病的检出率以及确诊率方面都表现得极为突出,与此同时,低剂量的扫描大大降低了X射线对于受检者的辐射和危害,并且最终成像清晰度高,科学性和准确性高。所以多层螺旋CT应该得到大力推广,更多地运用于胸部疾病的临床检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