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20/4/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期   作者:鲍正英
[导读] 探讨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在进行结核病管理过程中对结核病
        【摘要】目的:探讨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在进行结核病管理过程中对结核病治疗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提高患者初治率;方法:本县疾控中心在进行结核病患者的监督和管理中对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门诊接诊实施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配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在对120例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道反应,占比51.3%,其次为肝功能损害,占比31.6%;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d~5个月不等。结论:对结核病患者采用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3.3%,胃肠道反应及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可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应加强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毒性及血流动力学知识学习,适当改变患者服药方法,预防性的应用保肝药物,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轻对患者机体损害,提高初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肺结核;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结核病是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规定其属于乙类传染病,结核杆菌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化学治疗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但是治疗所需时间较长,药物剂量大,其在有效控制结核病病情的同时,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抗结核药物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笔者对本县疾控中心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门诊接诊实施结核病化学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症状、时间,提出预防对策,以提高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县疾控中心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门诊接诊实施结核病化学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15岁~78岁,平均年龄(52.35±6.12)岁;全部患者均为初治患者;治疗前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婚姻、体重、家庭史、既往史、吸烟饮酒史等,并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及精神异常患者,且表达能力均正常。
         1.2治疗方法及用药剂量:对上述初治患者用药剂量为:异烟肼300mg/d,利福平450mg/d,吡嗪酰胺1.5g/d,乙胺丁醇750mg/d,链霉素750mg/d。强化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每天使用一次,持续2个月;继续期使用利福平、异烟肼,每天使用一次,连续应用4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症状、发生时间、以及对机体各系统影响情况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表现及对机体各系统影响情况统计:120例进行结核病化学疗法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76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3.3%(76/120)。其中,发生胃肠道反应39例,肝功能异常24例,血液系统异常5例,头痛症状8例,具体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表现及对机体各系统影响情况统计(n;%)

        2.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该组患者采取结核病化学疗法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为用药后3d~5个月不等,均给予相应处理,不良反应均有减轻和消失;完成全部疗程治疗112例,8例患者出现中途停药情况,初治率为93.3%。
        3 讨论
        结核病治疗方法主要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使用的结核病化学药物每种药物都会使患者发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有多篇文献报道,抗菌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较多[2,3],比如胃肠道恶心、呕吐等反应、肝肾毒损害、周围神经系统症状等等,这些不良反应使其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尤其是胃肠道反应,使得患者发生不按时服药、自行停止服药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鉴于上述原因,本县疾控中心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对出现反应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
        该组病例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较高,占51.3%,其次为肝功能损害,占31.6%,其他还有头痛、关节痛、皮疹等,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d~5个月不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后不良反应症状及损害均有减轻和消失,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完成全部疗程治疗112例,初治率达93.3%。另外,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个体差异有关,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者,如合并消化内科疾病、丙肝或者HIV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较高,出现时间早,症状更严重。所以,对该群体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宣教及用药知识告知,使其充分了解药物治疗的作用及副作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按照医嘱坚持治疗;同时指导其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进一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药物毒性,规范用药,防止因重复用药、搭配不当等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刚,李月华.2005—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核病防治效果评价分析.中国防劳杂志.2015.37(10):1065-1060.
[2]罗利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129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7):104-105.
[3]赵丽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58-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