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一种公共交通可达和便于步行者使用的城市布局形式,为不同人群提供商业购物、文化娱乐、居住和就业机会。本文通过对TOD模式的设计原则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归纳在TOD模式下的地铁商业空间发展的特点,为未来城市发展及地铁空间设计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铁站商业空间城市发展 TOD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也开始被国内许多城市重视并开始兴建。在利用地铁将城市空间串联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大众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空间,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各大城市关注的焦点。彼得•卡尔索普在进行大量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后提出了 TOD 的规划理念和相应的指导原则,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予以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几年,TOD 理论在我国各大城市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推行。
2.地铁商业的发展历程
2.1雏形阶段:快捷、便利
雏形阶段的地铁商业依然以地铁为主,零星的商业扮演的是“配角”的角色,用以满足通勤族“快捷、便利”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报刊亭、小型零售商店等,尚未形成商业氛围。
2.2 点式阶段:休闲节点
点式阶段的地铁商业在前一阶段基础上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商店的类别因通勤族的需求增加逐渐趋于多样性。除了满足人们“快捷、便利”的需求外,休闲节点也成为该阶段地铁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给通勤族带来便利消费的同时,也提供放松、休憩的休闲节点。但商业性质依然停留在低端快速消费水平,大商业氛围尚未形成。
2.3 街式阶段:城市认知的窗口
街式阶段基本上完成了地铁商业由点到线的过程。各类地下商业街、百货超市、中端品牌等不断兴起,充实地铁商业。这一时期的地铁商业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停留在快速低端消费,而成为市民逛街、娱乐、休闲的便利场所;同时,还成为外界了解城市的第一窗口。但由于该阶段地铁开发与商业建筑开发的分离,建设时间不同,尽管“Mall+地铁”的模式已经出现,但只出现了在传统商业中心密集的“熟地”,而对于“生地”往往只有单独的地铁站,没有商业氛围。
2.4 立体化多维阶段:地标性综合体
立体化多维阶段是指随着民营资本的提前介入,商业和地铁被纳入一个系统同时开发,同时规划,无论是在功能、规模、建筑空间以及地铁公共空间的整合,还是经营模式的融合考虑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地下商城、大型 Shopping Mall与地铁一起,共同构成地铁商业的主体。这时,地铁商业已发展成为“地标性综合体”,它不仅仅满足便利、休闲、娱乐等功能,更发展成为一种城市综合体,代表着城市发展。
3.国内外TOD模式的地铁商业空间案例
3.1日本东京地铁六本木站
六本木新城位于东京港区六本木六丁目,是目前日本最高水平的城区改建项目,是日本东京继银座、新宿等著名商业中心后,又一个新崛起的新型综合商业体。总建筑面积为 76 公顷。
六本木新城是东京城市更新政策的典范,集商业、办公、酒店、娱乐、公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密集的功能、集成化的服务,将“高层低密度”的城市模式发挥到了极致,这样使得更多的空间留给环境品质的提升。六本木新城的规划有许多值得借鉴与思考的地方,特别在商业与地铁结合布置上。地铁有 4 种方式可以到达六本木新城,而在六本木地区有地铁六本木站和麻布十番站。六本木北区入口处通过广场将地铁空间与商业空间、教育设施以及美容中心等功能贯穿于一体。六本木新城历时 17 年完成土地收购、拆迁、规划及建设,才完成了公共交通与混合土地利用的一体化设计。六本木新城成为城市建设典范,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复兴方式,一份魅力城市建设宣言,一个未来城市生活形态范例。
3.2加拿大阿莱克斯•尼宏广场地铁站
阿莱克斯•尼宏广场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西部,是一个功能复合且相对独立的空间。其规划设计亮点是将附近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站点所产生的人流来带动商业的发展。
阿莱克斯•尼宏广场由多种功能复合化构成,包括商业中心、办公、住宅和广场空间。商业购物中心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都设置有大型出入口。商业中心贯穿于整个阿莱克斯•尼宏广场,连接了地铁站和城市道路对面的公交车站。阿莱克斯•尼宏广场的商业中心贯穿了整个广场,连接了地铁站与道路对面的公共汽车站。于是过半数的乘客为了抵御加拿大寒冷的气候会选择在下了地铁之后经过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其实就是地铁站走廊通道)到公共汽车站,由此便经常会停下来光顾商场的生意。此项目之所以成为一个地铁站商业空间规划设计的成功案例主要是由于整体设计成功利用了邻近的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使地铁站与商业空间形成了双赢。
阿莱克斯•尼宏广场站商业的成功,要归功于设计的独具匠心,商业中心贯穿于整个阿莱克斯•尼宏广场,连接了地铁站与城市道路道路对面的公交车站,将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所产生的人流导向商业空间,增加了商业的效益。商业空间每层的人行步道都不相同,使行人即使在地下空间也会迅速了解商业空间的整体布局。
3.3广州石碑桥站
广州地铁石牌桥站位于广州天河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太古汇为该车站的上盖物业商业综合体,其商业购物中心面积达 13.8 万平方米,消费市场定位比较高端,以购物和餐饮为主要的功能业态主要通过无缝接驳的方式与地铁BRT出口连接,也可以通过封闭的地下通道与地铁 D 出口进行接驳未来太古汇的西面将通过一条空调人行通道连接地铁 1 号线体育中心站,实现与地铁一号线的接驳。
石碑桥站地铁的出站口直接设置在商场内部,这种接驳方式的导向性非常强,可以快速引导人流从地铁口直接进入商业综合体内部,很好的抵御了地铁人流的流失,使地铁的百万人流转换为上盖商业综合体的客流;并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人流可以快速舒适的进入到地铁上盖物业商业综合体。
4.TOD模式下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思考
(1)实现地铁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综合设计
拥堵的道路交通加速了地铁的发展,从最初的地铁站与商业空间独立设计到地铁空间与商业空间综合设计,充分发挥了商业的经济价值和地铁的交通优势。这一点在国内外大城市地铁商业建设中可以体现。
(2)与城市设计良好的结合。例如广州的太古汇与地铁空间的结合模糊了建筑空间边界,创造了多层次的空间,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地铁与商业综合体的客流优势,提升与地铁站相结合的商业综合体的价值。
(3)充分利用体系化交通。高效的体系化交通带动体系化商业的发展,为商业建筑带来了大量客流,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阿莱克斯•尼宏广场,地面、地下的通道将地铁、公交以及广场上活动的人流引入商业建筑。
5.结论
TOD 模式下地铁站点的商业空间设计的重点是把相对独立的地铁空间与布局零散的商业空间,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促进的整体,商业群落中的建筑、功能、空间、流线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就必然会要求商业空间的规划设计是一个整体设计。在统筹地铁站点和地上商业空间的关系的同时,要基于 TOD 理论背景从空间形态与组织、步行流线角度出发,整体处理地铁站点与地上商业空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其衔接空间的设置,使得整个地铁站点地上商业空间成为一个富有趣味的、体系化的整体城市空间,从而共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周雨潇.基于 TOD 发展模式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D].:山东大学,2011:1.
[2] 唐大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TOD 新城研究[D].天津大学,2008:1.
[3] 谭敏,魏曦.TOD 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以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学报,2010,(8):101.
[4] 黄超.关于地铁站点地下商业开发的思考[J].四川建筑,2010,01:34-35.
[5] 朱丽娜.东京六本木新城,超大型多功能城市现代服务业集合体[J].国际市场,2013,(4).
[6] 刘星.城市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16-17.
[7] 白璐.城市地铁站域商业与地铁站的衔接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12.
作者:李彦巧(1992.2.23)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轨道交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