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20/4/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月2期   作者:谢敏
[导读] 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的疗效。
 谢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100144)
[摘要]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48例我院收治的手外伤康复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分组为常规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疗效、康复进程(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治疗前后手指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与常规组(66.67%)对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手指活动能力与常规组对比明显较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与常规组对比明显较短(P<0.05)。结论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疗效确切,可提高手指灵活度,加快康复进程。
[关键词]  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外伤;康复;疗效
研究指出,手外伤致残率极高,且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较大[1]。以往的康复治疗效果不尽理想,探寻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势在必行[2]。本研究选取我院48例手外伤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伦理学会通过,选取48例我院收治的手外伤康复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分组,常规组女8例,男16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8.08±4.72)岁;治疗组女7例,男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7.95±4.68)岁。两组资料显示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手外伤诊断标准;(2)无精神类疾病;(3)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有慢性疾病史;(2)有恶性肿瘤;(4)妊娠期妇女。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1.3.1  常规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1)消肿:压力按摩外伤周围部位,给予镇痛消炎,可通过红外线提高创面再生能力;(2)超声波、脱敏治疗。
1.3.2  治疗组  
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主要通过适量进行粗大动作训练肌力水平,可采用插火柴、捡豆子、系鞋带、搭积木等精密动作训练手指灵敏度、协同性。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  
手指屈伸≥健侧手指屈伸程度的75%为显效;手指屈伸≥健侧手指屈伸程度的50%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疗效。(2)康复进程(愈合时间、出院时间)。(3)治疗前后手指活动能力,量表评分100分,评分越高,手指灵活度越高,活动性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与常规组(66.67%)对比明显较高(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手外伤康复治疗方法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改善预后[3]。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精细化治疗,通过具体任务,可提升手指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可通过精细化训练,提高患者手指灵敏度及双手协作性,有助于及早恢复手指活动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与常规组(66.67%)对比明显较高(P<0.05),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疗效确切。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手指活动能力与常规组对比明显较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与常规组对比明显较短(P<0.05),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有促进康复作用。
综上,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手外伤康复中疗效确切,可提高手指灵活度,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吴洪波.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8,22(2):375-378.
[2]  夏培淞,李建华,仲亮,等.数据手套在手外伤患者评估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12):919-922.
[3]  柳权哲,孙鸿斌,蔡淑玉,et al.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手外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7,33(4):297-2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