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 构建阅读共同体

发表时间:2020/4/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3期   作者:施啟燕
[导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栏目,是教材的一个亮点。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就是在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分内之事!正如叶圣陶所说:“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书读得多了,方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

施啟燕    贵州省遵义市朝阳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栏目,是教材的一个亮点。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就是在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分内之事!正如叶圣陶所说:“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书读得多了,方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
【关键词】亲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079-01

       主编温儒敏老师说:“语文的功能是培养阅读的种子。”阅读,不等同与“读教材”,光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孩子对阅读,也并不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这就需要“大人”的参与,“大人”的陪伴,“大人”的潜移默化。“大人”就是指老师、父母、哥哥姐姐等,“和大人一起读”也就应运而生。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落实“和大人一起读”,我将其细化为亲子共读栏目。亲子共读能在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所以,我这样做:
       一、敲响亲子共读第一锤——家长培训
       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引导,有了家长的参与,阅读也将更快地在孩子的心间开满芬芳。邀请家长了解阅读、参与阅读、推进阅读,也就尤为必要。
       充分利用好开学初的家长会,首先由阅读的话题引入,再到对“和大人一起读”板块的培训,让家长了解教材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知晓阅读的方向,最后,以教材中的8篇阅读材料《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谁会飞》、《猴子捞月亮》、《春节童谣》为依托,教给家长和孩子共读的一些方法。比如:教学《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时,在课堂上图文结合给孩子声情并茂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结合儿歌的特点,家长可采用拍手读、表演读、创设情境读、对读等多种方式进行亲子共读。
       通过培训,要让家长知阅读重要,明教材动向,让家长跃跃欲试。掌握可操作性的共读方法,让家长的满心热情有迹可循,将热情转换为陪伴、能力、习惯。



       二、细化亲子共读第二锤——任务布置
       将亲子共读的任务细化,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渗透及共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1.制作“和大人一起读”反馈表。根据每一次的阅读题目、阅读用时、阅读形式、阅读情况、识字情况几方面,检查反馈亲子共读的效果。
       2.课堂上先教读“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材料,在刚开展亲子共读之初,重视示范,老师作为“大人”,在课堂上先与孩子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共读,比如《剪窗花》,带着动作共读,你一句我一句对读等。把课堂上的示范作为一块敲开亲子共读大门的砖,激发、鼓励孩子有创意的与家长用其他形式共读。学校的示范加上家长会的培训及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其实是为亲子共读上了双保险。
       3.注重过程性的检查,家长与孩子共读的场景留下照片、视频或录音,上传到班级群中。一为老师检查活动在家庭中的开展情况;二为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两个读得好的家庭,可为其他家庭做示范;三为带动家庭中共读氛围,培养共读积极性。
       4.结合教材中的8篇阅读材料,每一期推选一个优秀家庭到班级展示。让一位阅读优秀的家长成为全班孩子共读路上的“大人”,以点概面,共享亲子阅读的乐趣。
       三、践行亲子共读第三锤——实际操作
       实践才能出真知,接着就是亲子共读的开展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像亲子共读这样的活动,可考虑安排在周末,保证家长、孩子都有充足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
       收集反馈表,供整理分析用,为下一步对亲子共读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收、看或者是听家长们传到班级群中的视频或录音,及时反馈,推选优秀。在这一环节中,与家长互动必不可少,教师的互动有利于在家长的心目中树立对亲子共读重视的形象,转而言之也让家长在无形中重视亲子共读,重视给予孩子阅读的引导。当优秀家庭推选出来后,及时安排进班展示。通过几次展示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很喜欢。不同的家长展示的内容、方式不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双双闪亮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双双小手卖力地拍着,笑着、听着、读着,十足的新鲜感让孩子们每一次都期待着下一次的亲子共读。 对于家长来说,进入班级展示,与孩子共读的40分钟里,感受也是丰富的。在他们的心得中可见,亲子共读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亲子共读后的收获是甜蜜的。对于完成不理想的家庭,我则单独邀请家长进行个别交谈和指导,引起重视,交给方法,直到基本能开展共读工作,让每一个孩子及家长都能参与其中,享受过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网络的生活化,我们的教学也可与时俱进。利用美篇、微信订阅号等工具,记录下每一次活动的脚印,记录在亲子共读中孩子、家长、教师自己的成长。
       一个学期的坚持,你会发现,课间愿意坐下来静静阅读的孩子逐渐变多了,家长们在没有任务的约束也乐意陪伴孩子阅读了。从课内走向课外,孩子们的阅读不在停留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读大厅、市内图书馆,都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因此,用好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扎扎实实地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当构建了阅读共同体之后,阅读也就成为了一件美好的事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