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童谣与分年段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0/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作者:曾丽萍
[导读]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摘要: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四川童谣则是根据四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创作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一些段子。我校的音乐教学借助童谣来训练音乐节奏,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音乐表现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是对四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音乐组分年段进行了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关键词:四川童谣   音乐教学   融合研究
一、价值认识
        四川童谣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课例实践,我们根据不同的四川童谣,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只要把四川童谣有序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四川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帮助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和运用水平,直至完美地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四川童谣。
二、实践运用
(一)低段音乐教学利用四川童谣的游戏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川童谣是我们的学生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和教学资源,在儿童的意识中,游戏与音乐是自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连接儿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许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小游戏,学生在吟唱童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唤起其好奇心和联想,在内心展现一定形象、意境的事物,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指头边做游戏边按节奏诵读。王婆婆,在卖茶,(右手食指点一点)  三个 观音 ,来吃 茶,(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后花园,三匹马,(各形成一个圈),两个 童儿 打一打,(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王婆婆,骂一骂,(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隔 壁子 幺姑儿 说闲话,(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先放慢速度做,熟悉后再按节奏游戏。
2、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回来留一个。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圆圈,坐在位子上,一边传果子,一边演唱。
556   1  │  323  1 │
排排    坐,     吃果   果,
553   2  │  553  2 │
你一    个,     我一   个,
332  332 │  1  2  1 ‖
弟弟   回来      留一   个。
(二)中段音乐教学利用四川童谣的身势编创激发学生对不同情感的表达
        音乐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响给童谣伴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在声势动作的变化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
1、天   老    爷,    快   下    雨  ,  保 佑   娃 娃   吃 白 米,
(拍手拍手)(响指) (拍手拍手)(响指)(对  拍)(对 拍)(叩 桌)(拍手)
白   米    甜,    白   米    香,   今   年  不  得  饿  慌 慌。


(拍手拍手)(响指) (拍手拍手)(响指)(对  拍)(对 拍)(叩 桌)(拍手)
2、东   打     铁,  西   打    铁,   打  个  剪  刀  送  姐  姐
  (叩   叩)  (拍手) (叩  叩)(拍手) (拍腿 腿  腿 腿)(拍手)(响指)
姐姐要我     歇,   我  不    歇,  我  在    桥  角  歇-——
(叩叩叩叩)  (拍手) (叩  叩)(拍手)(拍腿腿   腿 腿)(拍手)
桥    角  有  条     乌  梢     蛇,  把  我   耳  朵  咬  半   截
(拍手拍肩)(拍手拍肩)(拍手 手)(拍肩)(拍手桌)(拍手桌)(拍手 手)(桌)
杀    个  猪   儿    补  不     起, 杀   个  牛  儿  刚  补  起!
(拍手拍肩)(拍手拍肩)(拍手 手)(拍肩)(拍手桌)(拍手桌)(拍手 手)(桌)
        中段学生利用四川童谣进行身势编创,节奏活动和学生的心理节律与生活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借助身边一些器具,和肢体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表现,增强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强化音乐情感的传递,让音乐自然流露。身体动作的参与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自然地融入其中,愉快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同时内心情感在音乐和身势编创中得以充分表达。
(三)高段音乐教学利用四川童谣的旋律编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用简单的旋律编创融合到四川童谣的教学中,在编创表现中感知四川童谣的节奏韵律,理解四川童谣的语言含义,获得四川童谣独特的美感,从而对音乐产生更浓的兴趣。通过不同的旋律编创方式如:五声调式编创,上行旋律编创,下行旋律编创,指定节奏编创,指定音符编创等,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5 5 6   1   │  3  3  2    1  │  5  6   5  6  │  3  2    1   │
红 萝   卜,     密 密      甜,   看 到 看  到     要 过  年
2  3   5   3 │2  2   3    2   │ 6 6 6 1  2 3 6 │1  ——     ‖
大 人 吃   饱  三 顿       饭,   娃娃要拿 挂挂    钱。
三、过程管理
(一)制定融合课例研究方案,根据年段不同,明确研究的依据、界定,研究的目标、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等,每一个音乐组成员明白自己的任务。
(二)在武侯教育云建立研究圈子,进行网络教研和集体备课。组员在网络中和教研中,有详细发言和讨论意见的过程性资料。
(三)上好融合研究课。根据任教年级,每一位音乐老师每学期上一节四川童谣研究课,低段教学与游戏结合,中段教学与身势编创结合,高段教学与市级音乐课题旋律编创结合,研讨根据上课情况谈看法,说收获,并将研讨内容记录备案。授课教师还及时写出课后反思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更好地融合研究
四、推进策略
(一)四川童谣融入音乐教学从节奏入手,整体感知音乐
        通过四川童谣和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在童谣中感知、认知节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四川童谣融入编创教学,学生使用音乐软件编创旋律表现童谣
        四川童谣的融入编创教学中,充分挖掘童谣资源,与市级课题旋律编创相结合,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音乐软件尝试给童谣编创旋律,并能进行展示和交流。
(三)四川童谣融入音乐教学,通过身势编创探索童谣与节奏的韵律美
        四川童谣来源于生活,在音乐课中再将童谣通过不同的身势编创表现,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表现的生活趣味,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经验推广
四川童谣与分年段音乐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会根据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研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低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段把握身势表现,高段进行旋律编创,有序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帮助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水平,能够把四川童谣完美地艺术地表现。
参考文献:
[1] 谭燕.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 [J]. 课程教材教学研 究:幼教研究,2010(10).
[2] 王丽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