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神集团 北京市 100033
摘要:职工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主体力量,企业是职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职工与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成长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四个方面。构建新时代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应从企业和职工两个方面入手,需要企业和职工共同努力。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基本特征。资源短缺、生态污染、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疾病流行等全球性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对整个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挑战。不管人们身在何处、信仰如何,不管愿意与否,实际上都已经存在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旨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全球价值观已初具规模,并逐渐获得国际共识。积极建立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以国家能源国神集团公司为例,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在建立命运共同体期间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剖析,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探讨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思路和路径。
一、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的产生过程
(一)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人类从动物中走出来那一刻起,就成为共同体一员。1690年,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开创人约翰•洛克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福利。”[1]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把目光投向了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共和政体,由此产生了“社会共同体”这一概念。卢梭认为,个人只有在祖国中,在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才有自由可言,社会共同体本身是人的一种理性的创制,其根本要义就在于每个人将其生命、财产置于社会公约(公意、法律)的监护之下,而共同体“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2]
1887年德国社会理论家滕尼斯发表《共同体与社会》,将共同体从社会概念中分离出来。从此,“共同体”成为了一个现代社会学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受“本质意志”驱使,以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具有共同特征、归属感,并且或者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的生活就是一种“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
(二)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极具全球视野和深厚内蕴的话题,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国际观。
2013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第一次在外交场合向世界传递了对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理解,他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正式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详细阐述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愿景与路径。“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理念。
(三)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理论,最早发轫于一年多年前的对企业劳动关系的探索研究。
1931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大萧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深思,特别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个体的精神需求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研究小组经过九年的实验,掀开了对企业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企业管理正式进入传统人事管理的阶段。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涌现出了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等著名理论。
20世纪80年代,心理契约管理逐渐成为组织变革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心理契约理论认为,职工与企业在正式劳务合约之外,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这是维系职工和企业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1972年通过的德国《企业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和职工应秉持“相互信任的精神”进行合作。在这方面,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可谓是成功的典范,日本企业的成功,人性化的感情激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企业管理者在和为贵的思想指导下,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尊重职工、关爱职工,企业给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自由、人格平等、人际关系和谐,职工与职工之间相互信任,职工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造就了日本企业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成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3]
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蔡余杰《命运共同体:未来企业形态与经营之道》。蔡余杰提出:“如果企业之间能形成命运共同体,将能使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上下游企业构建共同发展的企业生态圈。如果企业内部形成命运共同体,不但有利于企业的稳定,还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蔡余杰认为,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是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使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形成共生、共享、共荣、共存的关系。
二、建立国有企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适用于执政治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命运共同体可以使所有参与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命运相联,目的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一)建立命运共同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国有企业,必须主动顺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建立企业和职工命运共同体,才能推动企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保障职工的根本权益,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建立命运共同体,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要求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以国有企业广大职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努力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出职工发展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命运共同体,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企业,具有天然的经济属性和鲜明的政治属性。国有企业必须保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兼顾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目标和使命,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和职工必须在思想认识上保持高度一致,强化责任意识、团结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廉洁意识,同心同德,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得益彰。
三、建立国有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及基本路径
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也充分证明,企业和职工既是矛盾统一体,又是命运共同体。企业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办好企业的前提条件。职工真心实意地理解、拥护、支持和回报企业是办好企业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一)国有企业在建立命运共同体中的问题和不足
建立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
所谓企业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企业价值观一致,通过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的分配体制和职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的保证体制,使职工在思想意识上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企业与职工建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依存关系。”[5]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方针,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党的“依靠”方针在国有企业的具体体现,是国有企业的本质特征。但事实上,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把自己的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也没有真正完全落实。这也是国有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职工缺乏对企业主人翁地位的情感认同;二是企业民主管理落不够健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意识淡薄;三是职工对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处理不到位;四是分配激励机制不尽合理,员工缺乏奉献精神;五是职工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不畅通。,
(二)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研究认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成长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四个方面。[6]
首先,共同成长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壮大绝不能靠牺牲职工利益来获得。企业在生产运营、改革发展的同时更要为职工个人的成长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要让职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更能看到个人的前途和光明,更加心甘情愿的与企业同发展、共进步。职工也应将个人成长进步与企业发展壮大融为一体,自觉舍弃“小家”顾全“大家”,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其次,共同利益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保证。建立“命运共同体”下的利益共建和共享机制,让企业成为成就职工的平台和展现自我的舞台,让职工的劳动成果和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增强职工的公平感,增加职工的满意度。企业为职工提供发展平台和利益保障的同时,也可以极大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
第三,共同价值观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共同的价值观是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素,是协调各方行动、获得和谐一致的精神基础。凡是优秀的企业不仅靠利益驱动,更是靠价值观引领。作为国有企业,必须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使命追求、理想信念、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把企业打造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的整体团队。同时,先进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更能吸引员工、激励员工、凝聚员工、引导员工,推动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第四,共同目标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人无目标轻飘飘,就会缺乏追求,失去未来;企业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建立命运共同体,企业就必须要将自己的办企宗旨、战略目标、工作规范与职工的思想、意志、行动科学有机统一起来,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变成职工自觉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向,既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又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形成精神合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建立企业和职工的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企业和职工的目标愿景、利益关系、使命担当紧密融合一体,形成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逻辑关系;就是发展壮大企业,为企业改革发展、爬坡过坎提供动力源;就是凝聚合力,有效解决改革发展的新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1.建立命运共同体,从企业方面来讲,就是营造风清正气、昂扬向上的和谐环境,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让职工事业有成就、权益有保障、辛劳有收获、生活有尊严,共享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果。需要注重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让想干事者有机会。作为企业,要为想干事的职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职工将理想化为现实。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培养职工,让职工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历练,在风吹雨打中不断成长。要强化职工能力素质的培训培养,真正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从而适应新时代要求,契合实际情况需要,成为群众满意、堪当重任的人才。
二是让肯干事者有舞台。建立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不能单纯讲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共建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企业与职工的共同成长,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唯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和职工同呼吸、共命运。要制订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将肯干事的职工识别出来。要根据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和特点,量身定做成长路径,让肯干事的职工都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三是让能干事者受尊重。能干事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视野具有开阔性,思路具有前瞻性,工作富有创造性,但如果有能力的人不想干事、乐得清闲、得过且过,也一样不可能干成事。作为企业,要正确引导能干事的职工,让他们利用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工作中带头攻坚、破解难题、打开局面。要营造良好干事氛围,充分尊重能干事者,为他们提供多种政策倾斜,让他们工作和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是让干成事者受重用。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广大职工在各个岗位上的踏实劳动。对企业而言,每个职工都是宝贵财富。干事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在干成事上,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及时地把干成事的职工用起来,让他们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成为工作的中流砥柱,这不仅是对其个人的最好肯定,也会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周边干部职工得到无形的鼓舞和激励,干事创业就会蔚然成风。
2.建立命运共同体,从职工方面来讲,就是要引导职工自觉履行职责,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推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1)以企业为家,把职业当事业。在思想认识上,职工要认识到自己既是利润创造者,也是利润分享者。要坚持做到以企业为家,把职业当事业,以企业为舞台,以企业发展为使命,提高思想认识,调整心态状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企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个人的发展空间才能越来越大。
(2)履职尽责,追求卓越。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企业职工,必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主动履职,踏实工作,绝不能存有“为了工作而工作”的错误心态。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节入手,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决不能敷衍了事。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积极去做别人没有做到的,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和综合水平。要主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通过合理化建议等多种渠道,主动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3)创造价值,成就自我。企业是个人价值实现的舞台,员工的价值是建立在企业价值之上的,,脱离企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成为空谈。企业职工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荣、为企业奉献为荣”的价值理念,把“一切为了企业利益”的企业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用工作说话,用业绩证明自己,真正以企业为荣、为企业尽责、助企业发展,通过价值创造来取得薪酬、获得尊重、赢得荣誉。
(4)提升能力,完善自我。建立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不单单指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应提高职工的素质能力,为其更高的工作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提供坚实基础。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因此作为企业职工,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术与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争做一名企业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谓企业命运共同体,就是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企业价值观有机统一,通过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把企业和职工的目标愿景、利益关系、使命担当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企业为员工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和可靠保障,员工在思想意识上自愿建立起与企业同荣辱、共始终的价值追求,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内在统一,构建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关系。建立新时代企业命运共同体,需要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9.
[3]张树岭.浅谈日本企业的情感激励[J].北方经济,2013,(4):77.
[4]蔡余杰.命运共同体[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5
[5]罗汉平.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刍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8):18.
[6]罗永泰,王连成.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的和谐职工关系构建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3):395-397.
作者简介:
常波(1978-),男,陕西榆林人,大学本科,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