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是瞿林东先生探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一篇重要文章。于2011年6月在《学术研究》上发表,后被整理在瞿先生的《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一书中。文章以史学具有社会功能为基础展开论述,以探讨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为主,兼顾阐述史学的社会价值。为人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学观的发展及史学的社会功用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史学观;由史学而认识历史;认识历史的途径
导言部分,瞿先生即已表明写作主旨,“该文旨在梳理、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从认识史学而走向认识历史的过程及其思想成果,亦即其史学观的理论发展过程。”文章分三部分立论,首段即导言,核心是:“人们是从认识史学而走向认识历史,进而从历史中获得种种启示和教益,包括社会的、道德的等等。”第一部分讲“人们从史学而认识历史”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讲“对史学社会功能认识的理性发展”;第三部分讲“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的丰富性”即途径问题,结尾还有一段总结。通读全文,略作梳理,觉得文章结构够并不难懂。细细分析,便觉得不凡。瞿先生能将常见之材料运用得如此精致巧妙,能于平淡中揭示深奥之道理,我不禁心生景仰,感叹瞿先生治学功底之深厚。文章精彩之处甚多,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认识和感受,写出来以便就教于方家。
一、文章论述巧妙、严谨,例子典型,重视纵向论述和横向比较
第一部分中,在讲述“人们从史学而认识历史”时,先讲先秦秦汉时期的孔孟、班彪、班固等人是如何由“史学而认识历史”。举班固的认识方式为例子,他提出“夫百家之书,尤可法也,若《左氏》······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接着,再讲魏晋以后人们认识历史的方式。所举之例子,条理清晰,疏而不失其意。并以南朝的刘勰“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的观点为重点论述对象。讲到唐时,特意以帝王重视史学的例子做重点描述,具体为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国史诏》颁布、实施,以及唐太宗的所做和《修晋书诏》的颁布、实施。文章第二部分“对史学社会功能认识的理性发展”,衔接上文之唐时期,举中唐之史学家刘知幾的观点进而揭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这一意义重大的结论。论宋元的情况时,则进一步阐述了史学对于人们认识历史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在讲“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的丰富性”即认识历史的途径时,是围绕“随着史学的发展和史书体裁的演变与丰富,人们通过史学认识历史的途径越来越多”这一条主线展开的。如先论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即两种认识历史的途径,再论典制体、纪事本末体,最后以总论而止。总体上,文章每一部分的行文脉络都是以朝代发展顺序为线索。有纲目,也有论述,内容充实,议论精彩、严谨。同时,读完整个论述之后,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概况也就了然于胸了。
二、以“史书或史籍”证“史学”具有社会功用的巧妙运用
文中以“史书或史籍”证“史学”具有社会功用的运用很有意思。若不认真看,只觉平淡无奇。认真看时,会满是疑惑。查阅相关知识对照看,便恍然大悟,原来是有大智慧隐于其中。文章第一、第二部分,无论是说“人们从史学而认识历史”,还是说史学具有社会功能,都离不开用“史书或史籍”的材料来证明。例如:讲史学功能时说“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史学的社会功能。从中国史学发展来看,春秋时期,人们认识到运用史书作为教材,向青年贵族进行历史教育和道德教育。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史书在惩恶劝善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认识到‘前言往行’对于自身‘蓄德’的重要。”再如,当谈到“人们从史学而认识历史”时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具有通过阅读史书和文献而认识历史的思想。”这把史书对于人们能够‘知古’、‘观前’的作用表述得很清楚了。再者,阐述“中国史学表明,从史学出现以后,它事实上在发挥着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一状况时,用的材料是《文心雕龙·史传》中的“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然后加以指出“今人要知道往古知识,依靠的是‘载籍’”。总的来看,以上所述明明是在讲“史学”的功用,但所用的材料却不是“史学”,而转用“史书或史籍”来证。这一切似乎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治史严谨的瞿先生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笔者心中疑惑重重。
三、“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之途径的独特视角
如若只谈认识历史的途径,那可谓五花八门。比如认识近现代历史可以通过老照片、影视资料。了解较为久远的历史,则可以有选择性的摄取一些口耳相传的历史典故、遗留至今的文物古籍等。但当问题具体化到人们从史学认识历史的途径有哪些时?我们往往想不出还有什么途径。于此,瞿先生过人之处之一便再次体现。他独特的观察视角、独特的问题剖析思路往往使人耳目一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以不同体裁的史书作为从史学认识历史的途径,这便是瞿先生的取法。各种类型的史书体裁各有所长,而其优点也就是人们从史学认识历史的关键点。“纪传体史书可以认为是帮人们全面认识历史的途径,但需要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善于综合纪传体史书各个部分所提供的历史知识,使这一认识活动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编年体史书,以年代顺序记事,是其一大优点,而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言论涉及不多,因而需要从其他的史书体裁所记历史内容来补充这一认识活动,以丰富对历史的认识。”纪事本末体史书 “以事件为纲,着意于叙述每一件重大史事的发展过程、因果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若干件重大事件的连缀,又会使人们在更长的时段和更大的空间里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以及更大范围里的影响。”典制体史书“为人们从制度层面提供了认识社会历史演变的途径,提供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及其政治结构之整体认识的清晰思路和逻辑联系。”
至此,由史学而认识历史的途径取法一目了然,而针对因这些体裁之史书自身的不足而影响人们从史学认识历史的情况,瞿先生也开出了要善于综合各体裁史书来进行对照、补充认识历史的“药方”。
瞿先生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那么,由史学而认识历史的途径是否就已经都被发掘完了呢?笔者认为不是的。我们需要紧抓一条主线,即史书体裁的多样性是我们多途径由史学而认识历史的基础。然后据此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会有新的认识和收获的。多次读完此文后,笔者深受瞿先生的启发,认为在“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还可以续上几条其他的途径。“以诗证史”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杜甫之诗被认为是“诗史”,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从中认识历史了。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即是一次伟大的践行。其次还可通过“经、子、集”来认识历史。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便在他的著作《史学史的做法》中指出“若通盘考察,严格而论,经、子、集三部,最少有一半可编入史部或者和史部有密切的关系。”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可以将这“经、子、集”作为人们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的三个重要途径。
四、首尾呼应,解疑答惑、升华主题
初次读到正文第一段的中“人们从史学而走向认识历史”时,不禁认为这样的提法是有问题的,不严谨的。依常理,人类一开始时并无史书,人们最初认识历史的途径毫无疑问是从当事人、当时事本身去认识,怎能认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从史学开始呢。但当读到最后一段,猛然发现瞿先生像能意料到读者的疑问似的,早早的就在最后一段准备好了“答案 ”。他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的发展,人们对过往历史的认识不能不依据史书所记载的‘历史’,这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段话中,除了疑问得以解答,我们还又有新的收获。“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即告诉我们人类一开始认识历史是从历史本身开始的,这是一种大的认识方式。而文中重点论述了“人们从史学而走向认识历史”这又是一种大的认识方式。在这里,将二者结合后我们对认识历史的方式又会有新认识,即认识历史的两种重要途径是从历史本身来认识历史和从史学认识历史。两者并存,我们在认识历史,在进行史学研究的时候也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此需要明白一层意思,即“人对于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的”这句话并不是对文章主题和文章开头关于“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的观点的否定和修正。实际中,由于时间推移和史学在发展,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时代和古人一起经历古代之事,后来者也不可能穿越到今天和我们经历今日之事。我们对于古代的认知也只能是通过一些媒介和手段来完成,而史书、史学则是很有效、很有价值的选择,再者,人们过通一定媒介去了解过去历史的这种方法比起当事人亲述历史或者自己亲临现场的方法已然成为主流,所以有必要以“人们从史学而走向认识历史”立论再加以阐述。
五、行文语言朴实易懂,内容最具启发性
一方面,在行文用语上,瞿先生坚持朴素、通俗易懂的用语习惯。通读全文,不曾遇到苦涩难懂之语句。瞿先生还喜用设问,如“那么,这种思维的转换是怎样被人们认识到的呢?”、“而这些极其平常的活动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社会进程会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并一都作了系统性的回答。整文耐读、耐看。事实上,这既是此文的特点,也是瞿先生众多文章、著作中的鲜明特点。
除了在语言上让人受益良多,在内容上瞿先生慷慨启发后来人的做法也让人印象深刻。最后一段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旨在启发读者。每每读一瞿先生的文章或著作,笔者于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得到瞿先生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的慷慨,他总是会很大方的给我们提出许多很有价值、很适合初学者的启示和思考。在文末瞿先生说:“中国史学以其时代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为人们从认识史学走向认识历史、认识文明的传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细细揣摩,意思深刻。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
[2]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58页。
[3]刘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白云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506页。
[4]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58页。
[5]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96页。
[6]房玄龄等:《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
[7]瞿林东: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01页。
[8]瞿林东: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69页。
[9]瞿林东: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65页.
作者简介:冯永飞(1990-),男,陕西宝鸡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