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土家传统民居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探析

发表时间:2020/2/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6批次   作者:马干 银兴贵
[导读]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沿河土家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
        摘  要: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沿河土家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建造起了具有显著土家特色的民居建筑。本文就沿河土家民居进行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分析,得出贵州沿河土家民居中蕴含的土家族人民朴实、勤劳等文化精神内涵,同时进一步品析土家民居投射出的浓郁民族风情。
        关键词:土家族;传统民居;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Abstract: The Yanhe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is a Tujia settlement.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life, Tujia people along the river built their own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prominent Tujia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ir labor and wisdo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the Tujia folk houses along the river, and draws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s of the Tujia people's simplicity and hard work.
        Keywords: Tujia, traditional houses, artistic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土家族在全国的分布范围较广,集聚于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份。各地域的土家族文化的共同点是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土家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华文化群中不可多得的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贵州省沿河县是单一的土家族较大聚居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使得土家族民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体系,土家族建筑群落特征表现明显,其建筑风格和谐统一,表现出明显的民族集体生活意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程,土家传统民居受到现代经济的影响,古村落的建筑面临一定的危机,建筑老化,新建建筑活力丧失,导致这一民族象征性的符号渐渐淡化出当代人的眼界。土家民居建筑结构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也会随之消失。土家传统民居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浓厚的乡愁意识,这种乡愁更多情况下能够增进当代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我们能够从现存的建筑条件加以研究,去发现其中的先民意识和民族特点,以及中国建筑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建筑的美学价值。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推动贵州的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它将是一张很好的民族文化名片。
一、沿河土家族住居形态及生活方式
        (一)土家族聚居的地形地貌
        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黔东武陵山支脉地段,地势起伏陡峭,丘陵占地多达70%。除了乌江沿岸冲击形成一定平地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地形特征峰峦重叠,多长岭沟壑,峡谷风光典盛。岩层多以石灰岩,白板岩,石英岩和沉积岩为主多达60%,溶洞频集,多溶洞景观。
        (二)土家族民居建筑选址标准
        依山就势。土家族民居的建造相对考虑自然科学,考虑到地形起伏和气候多雨的状况,故尽可能选址在相对平坦或偏向于有一定高差的地方。不仅可以达到排水避水的效果,还能节省占地面积,更可以通过提高居高地方而避免出现风湿等疾病,保证人们的健康。
        选址朝向明确。吊脚楼是土家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受地势的影响,吊脚楼大都以半悬空和贴地而建,房屋选址朝普遍向为“坐南朝北”或“坐南朝北”。既可以避风御寒,又能朝阳取暖。
        生态要求高。选址位置大都是依山傍水,植被茂密,水源充足之地。因为土家民居建筑多需木材瓦料,生态良好有利于保证房屋建设原材料的来源充足,方便减轻劳动量。地基平实,部分土家吊脚楼普遍较宽长,特别是半悬空式的对低级的稳固性要求更加明显,这是保证建筑稳定的重要条件。生态条件好,能够增进劳动效率和保证生存资料来源。
        (三)土家族居民的劳动和经济形式
        沿河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物产丰富,生态多样性良好,持着“靠山吃山”、“养山吃山”的生存理念,先民们长期以来以耕山为生,耕作方式比较原始,有“砍火砂”之说。因气候湿润,盛产水稻。地势坡度大,适合生产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其次山区林、木、副业资源丰富。由于多村落散居,沿河土家族人民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传统民居集聚地人民大多自给自足。每隔五天有一次赶集的传统,这一天是土家人民专门出售农家商品或购物的时日,这是土家族人民世代形成的经济生活现象。
二、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形式和艺术特点
        (一)建筑形体结构类型
        土家族民居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吊脚楼”式,这一类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另一类是“无吊脚。
        “吊脚楼”式又可分为“单吊”、“双吊”。“单吊”又称为“一头吊”,指的是房屋仅在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头支撑。“双吊”式又称为是“双头吊”或“撮箕口”,是“单吊”的一个延申,即在正房的两旁皆有吊出的厢房。据实地调查,“吊脚楼”式土家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近水多河流相对低热地带,这种悬空式可以很好防蛇防潮。
        “无吊脚”式在沿河县大部分乡镇村落可见它的存在。它的形体类型可分为“一字形”、“L字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受地形的影响,以“一字形”为主要形式。特殊地形有“L字形”及“凹字形”,地形平坦居民密集的地方有如四合院式的“回字形”,这种建筑具有封闭性。
        (二)建筑的构造组成要素
        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由木料,砖石和瓦片为主要材料构建而成。建筑结构分别由台基、柱子、挑梁、门板、窗户、桶子、走廊及屋顶等部分,房屋的主要支撑力量来于22根主柱和10根悬梁柱以及46条横梁。房屋功能分区分别有中堂、正房、厢房以及附属的牛栏和猪圈等。其中正房有其明细的分区,分别是伙房和卧室。木板与木柱及横梁将一栋房屋分割成七个空间。
        (三)建筑装饰的形体特征
        门。

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房屋门的设置比较独特,中堂的门是房屋的主门,统称为是大门,一座房子只有一个大门,分别有两个门扇合并而成,另外设置的有约60厘米的门槛,门扇上面设置有一对木刻雕符挂上红布,使房屋显得庄重威严。正房极的屋门同样设置有门槛,但是比大门要低出10厘米左右,房门设置比较灵活多样,正房的门可设置四个,伙房两个,卧室两个,伙房的两个门一般设置在侧面,一边与中堂相连,一边与侧面厢房相连,也是为办喜丧事时舒缓人多进出的压力。卧室设置正门外还有一道后门,其功效在于方便晚上起夜和为发生危难事情方便逃脱。每扇门被面都设置的有门闩,以防止晚上偷盗的发生。在往年间门上还会设置一些防盗机关。
        窗。窗户的装饰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窗户也讲求艺术性。因各户人家的具体需求以及工匠的技艺差别,大部分土家人房屋窗户都采取图文装饰风格。喜好偏向于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土家居民的门窗设置多古色古香、精致小巧,这称之为“花格窗”;喜欢简朴实用人家则会选择“十字”型窗格。常见的“花格窗”的花式有“万字格”“寿字格”“步步紧”等,手工雕刻的图案有对称的“福”“寿”“中国结”等,造型古朴优美,体现了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十字”型的拼接方法不同会产生丰富的纹理图案,有菱形、“8”字形等等图形,看起来简朴而美观,同时能够起到通风、透光、散烟的功用。
        屋顶。沿河土家传统民居房屋顶部设计表现为两个功能。一个是实用功能,遵从传统的三角形稳定性,呈三角形搭建形式,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还具有排水功能。屋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一些木梁构成,起到压住瓦片和对屋脊进行收口的作用。另一个是审美功能,屋脊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沿河土家民居建筑以庑殿屋顶为主,屋脊由瓦片堆排而成花,藤卷草等简单图案,呈现出视觉上的均衡、稳定、美感,屋脊中央和两端的图案对称,脊尾稍稍翘起,呈高耸的姿态,以显示土家人民昂扬的精神面貌。
        另外,沿河土家传统民居建筑除了在门、窗、屋顶等方面的装饰之外,还有房屋的柱础。土家民居柱础专门选用坚硬奈风化的石料雕打成六边形的形状,再于柱础上刻印花鸟草虫等相应的纹样。表现出土家居民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崇敬。
三、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与土家民族精神内涵的联系
        (一)土家族文化在建筑语言符号上的表现
        民居设计独特性体现“家”的意识。土家族居民非常注重家族的血缘关系,每家都修有族谱,在沿河县,县人多以同族同宗为寨,以姓氏作寨名,如以“陈”姓为主的寨子多叫做“陈家”,以“冉”姓为为主的寨子取名为“冉家”等情况普遍存在。亦有少数寨为异性杂剧,以地名为寨名。土家木楼多为一栋四列三间,中堂为堂屋,作祭祖先,迎宾,办理婚喜丧事所用,空间比较宽大,左右房间呈对称或半对称壮,为居住所用,又以中柱为界,分为里外间。里间上下有楼板,为卧室,兼放物件,粮食等。外间为伙房,建设的有“灶头”,有二到三个灶眼,灶旁有“火铺”,火铺上有火坑,火坑内架有铁制的“三脚”,冬天,火坑生火,用“三脚”支鼎罐煮饭,家人团聚于火坑旁取暖,用餐,此外在离地约1.6米高处的火坑或灶门上方,从楼上掉下一炕架,供伙食,湿物用。土家居民儿孙成家任与长辈同住一座房屋下。
        风水观念和儒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土家族居民建新房,首先要请风水先生看地基位置情况,再则对破土开工,上梁,打大门等,要择吉日良辰。上梁先由掌墨师在梁中央挂青布一丈,祭祀,燃纸钱,放爆竹,再“背梁”和让“后家”用红布缠梁,要说“福诗”,向主人拋大块糍粑和像亲友拋小块糍粑,邀请同族和“后家”踩门,以示庆贺,移居新屋,须请“先生”每年“谢土”一次,连续三年,以求吉利。新建的牛栏或猪圈,完成后要“扫栏”,即由掌墨主师主持,在圈内祭祀,喝酒,吃肉,吃糍粑,不得讲话也不得旁人围观,完毕后提帚扫栏或圈。意在避病疫野兽,牲畜兴旺。
        建筑图案及色彩。土家人习惯在房屋正面的板壁或窗户上涂漆或画上一些图文样式。板壁主要涂红漆为主,象征着家族兴旺。窗户主要以白、黄、绿三种颜色为主,间相搭配,具有强烈的色调美。在窗户的上方或大门的上方通常回绘制一些文字形的图案。据了解,这些图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道术符文化相关,在房屋上绘制此类文样,能驱邪避病,保障主人的平安健康。另一类是土家“福诗”内容,是一种家族繁荣富足的寓意。这些纹样的线条独特,具有古文字的图画性质,形象生动。
        (二)建筑装饰与土家族风俗习惯的联系
        建筑随着土家人历史进程而演变。沿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草木茂密,虫蛇多,所以,土家族民居有着原始人在树上等高地筑屋的影子,土家民居的发展趋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古朴到现代。有的农村房屋一边搭建高地,另一边临空,多以一排五根,七根,九根或十根落地支柱支撑成“吊脚”式的穿斗建筑,称为走马转角楼,或“吊脚楼”,房屋楼台悬空,有上下两层,内部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有的在三间正房两侧再添建一间低于正房的厢房叫作“三合头”,有的人家在正房两头前建四柱五瓜的厢房叫“马屁股”,以放置碓,磨,或堆放柴草,一头接偏屋,一头设置牛栏,猪圈。最开始多以“单吊”为主,后来渐渐演变出“双调”“双吊”“复合”式等类型。这种演变与土家族小农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筑中的人文讲究。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一件大事,十分讲究房屋的内涵与实用性。房屋建造的第一步是备齐木料,一般选用松柏木、杉木。第二步是“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连接起来,排成木扇。第三步是抽房子(把房子竖起来),在木匠师傅说完“福诗”之后,前来帮忙的老人孩子和妇女拉绳子,男人抽木扇,木扇全部竖立后便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土家族非常敬重技师,有关于“河南艺”“江西艺”的传言,所有人都相信“掌墨师”(领头的师傅)身怀绝技,有“鲁班艺”,如果主人对待不周,就会被“掌墨师”使用佛法,房屋建好后,主人家会出现疯癫,生病,或者意外死亡等问题,所以,建房的主任唯恐对木匠师傅有怠慢行为。
        综上所述,沿河土家族传统民居是土家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且体现了土家族居民顺应自然、适应环境,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念。沿河土家族的民居类型众多、组合灵活、结构优美、工艺丰富,内外空间适应地方气候及地理自然条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生态建筑,凝聚了土家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它是土家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睿晨,姜乃煊,侯兆铭.贵州省铜仁市土家族民居建筑信息采集及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33):1-2.
[2]易涛著.中国民居与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贵州省土家族研究会编;邹廷生主编;赵幼立,宁坤强副主编.土家族研究 第9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
[4]陈国安主编.土家族研究 第5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马干,(1998—),男,贵州沿河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银兴贵(1980—),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生态与审美。
本论文为2019年度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DXS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