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针对门护板BSR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规避常发的BSR问题。
关键词:门护板;BSR
前言
进入21世纪,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与人的关系愈加密切,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与认知的提升,对汽车舒适性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整车BSR问题随之成为关注热点。本文对门护板BSR问题的发生与解决进行研究,并总结预防门护板BSR问题发生的方法。
1 BSR概念
所谓BSR(Buzz Squeak Rattle缩写),即“嗡嗡”“吱吱”“咔嗒”三类异响[1]。Buzz两个本已接触或潜在接触的面之间由结构共振引起撞击产生得高频敲击声;Squeak相互接触的面之间有不稳定的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声;Rattle两个本已接触或潜在接触的面之间撞击产生的敲击声。
2 BSR问题来源
2.1 Buzz
共振异响:车辆启动后,因动力与传动部件工作时振动,引起相对固定不牢的零部件发生共振所产生的异响,如固定在门护板上的高音扬声器,密度大且体积较小,常发生共振异响。
2.2 Squeak
摩擦异响:乘员平时开关、倚靠或按压门护板,导致门护板内零部件产生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异响,如按压扶手异响、倚靠中护板异响。
2.3 Rattle
撞击异响:敲击门护板或开关门时,零部件之间产生碰撞产生的异响,如内扣手手柄复位时产生的异响。
3 典型问题分析
3.1高音扬声器共振异响
问题现象: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车体发生高频振动,高音扬声器处出现高频异响(“咔嗒”声)。
问题解析:将高音扬声器安装在导向支架上,用力摇动,故障再现。
对高音扬声器与导向支架的配合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高音扬声器壳体与导向支架之间单边0.5mm间隙,导向支架布置4条筋位支撑高音扬声器底部,间隙0.5mm,高音扬声器底部布置2mm厚PU海绵条,测试PU海绵条压缩厚度0.2mm;确认为高音扬声器与导向支架固定不劳,导致高音扬声器与车辆共振,产生异响。
.png)
图1 高音扬声器与导向支架配合断面
结论:高音扬声器与导向支架间隙大,可以进行相对运动,产生高频撞击异响。
问题对策:高音扬声器壳体与导向支架之间,间隙减小至0.1mm;导向支架筋位与高音扬声器底部间隙减小至0.2mm,异响消失。
预防:对于仅使用卡接结构固定的零部件,零部件本体面与面配合位置应减小配合间隙,并增加有效支撑结构;配合间隙位置增加的减振海绵,压缩厚度与配合间隙保持一致。
3.2车门关闭过程中异响
问题现象:关门过程中门护板后端翻边处异响(“吱吱”声)。
问题解析:门护板拆解确认,门护板翻边处异响位置粘贴有PU海绵条,将PU海绵条取消,门护板异响消失。经实际测量,门护板翻边与钣金间隙与翻边粘贴PU海绵条压缩厚度相同。开门过程中或过开状态下,门护板翻边海绵条与钣金漆面间摩擦力小于门护板翻边变形产生的作用力,导致门护板翻边相对钣金产生运动,PU海绵条与钣金漆面摩擦异响。
结论:PU海绵条与钣金漆面兼容性差,在一定作用力下,摩擦异响。
问题对策:
①PU海绵条更换为PET毡,PET材料与钣金漆面兼容性优于PU材料,能有效解决摩擦异响问题。
②门护板翻边处增加筋位,减小开门过程中门护板翻边变形量,使门护板翻边处粘贴的海绵条与钣金相对运动减小,以此解决异响问题。
预防:门护板与钣金之间粘贴的减振材料,优先选取与钣金漆面兼容性强的材料,降低异响发生概率。
3.3拉手盒处异响
问题现象:拉动拉手盒关门过程时,拉手盒处异响(“咔嗒”声)。
问题解析:经实车关门测试,关门作用力越小,拉手盒处异响越轻微;不使用拉手盒关门时,异响消失,确认为异响与拉手盒及其周边件有关。分析拉手盒与钣金支架配合断面,如图2所示,塑料螺母与钣金支架之间单边0.25mm间隙,且塑料螺母无海绵垫圈,塑料螺母与钣金支架存在碰撞异响风险。更换带海绵垫圈的塑料螺母装车验证,异响消失。
.png)
图2 拉手盒与钣金支架配合断面
结论:塑料螺母与钣金支架的摩擦力小于作用在拉手盒上关门作用力,关门时,塑料螺母与钣金支架撞击产生异响。
问题对策:塑料螺母增加海绵垫圈,以此增加塑料螺母与钣金支架之间的摩擦力。
预防:安装在钣金上且经常受力作用的零部件,确认作用力不会导致零部件产生明显的相对运动,从而预防异响问题发生。
4 结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有效的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能,也避免了消费者抱怨。同时通过问题解决所积累的经验,对后续项目进行有效的预防,降低问题发生概率,提高整车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水金.某车型门户板总成异响优化[J].汽车工业研究,2017(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