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合作 成就精彩——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   作者:朱双巧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但究竟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我从科学建组、明确分工、适时点拨、激励评价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其面向生活,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在实践中养成良好道德情感等特点,更深层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更为深入和有效。然而在活动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源于各种原因小组内出现干的干、看得看、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相互指责排斥等局面,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
         一、科学建组  动态管理
        学生自己产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是合作学习有效最主要的因素。老师的指导要考虑三个原则:第一是志趣相投:如果几位同学志趣相投,合作会更流畅,更主要的是兴趣的统一是关键,即对同一主题,同一问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兴趣。每次的活动我都会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形成活动小组。当然,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我会根据每次活动的需要做及时、适度的调整;第二是优势互补:即在完成主题任务中能各尽其能,取长补短,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更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第三是重视“放单”现象:在小组合作中最常见的是结组时有人被“放单”,有的是后进生,有的是平时爱搞小破坏的,有的是个性太强不合群的等,但这些群体更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我都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进行巧妙引导,让他开心快乐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例如:在进行《水的研究》这一主题活动中,在自愿组成小组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成了“抢手货”,有的学生成了“弃儿”,有的刚过了一会就改变主意重新组合,有的半天踌躇不前,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和学生分析“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原因,同时用游戏和故事的方式进行合作交往教育,很快,孩子们自由组合成4—6人的活动小组,在我的引导下,确保了人人参与、优势互补。小组建成后,我就让学生开动脑筋,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自己满意的响亮的名字,为自己小组设计一个口号,以激发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梦想小组”、“奋进小组”、“闪电小组”、“爱心小组”、“翱翔小组”等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产生了。每个小组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信心十足,积极性高涨。
        二、明确分工  充分协作
        说到小组合作学习,有时课堂上的讨论流于形式,几分钟的讨论后,老师让同学们踊跃发言,但结果是成了几个同学的“一言堂”或“表演秀”。本来应是很积极、主动的场面,反而显得生硬、呆板。究其原因,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这就需要小组合理分工,每个人承担相应的角色,比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做发言人;课外知识丰富的当资料员;组织能力强的当组长;乐于实践的当调查员……为了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有亮相的机会,于是,我采用小组自主定期轮换与临时抽签相结合。给组内成员编号分工,例如:①组长;②中心发言人;③资料员;④记录员;⑤联络员;⑥调查员。定期轮换一次,这样做到了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我根据层次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引导能力有限的同学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以此来激发他接受任务的兴趣,增强他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


        例如:《饮食与健康》主题活动中,“饮食安全”组是这样分工的,一组学生负责资料收集:了解身边以及国内外食品安全状况,从网络、报纸、新闻更广泛地搜集资料,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丰富的资料用剪贴报的形式制作成《食品安全实事报道》;一组学生负责调查采访:走进学校周边同学们最爱去的小商店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到同学们购买袋装小食品的情况;一组学生负责进行宣传:撰写倡议书《拒绝垃圾食品进校园》,号召更多的学生远离垃圾食品;一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走进菜市场、超市,展开一场寻找“绿色食品”大行动。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学习团体,分工后,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大家在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中完成任务。
三、适时点拨  推波助澜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活动实施及展示交流汇报过程中,一些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出现:个别组员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有些组员因感到承担任务不均衡而牢骚满腹;有些组员以没有时间等借口不参与活动、激化组内矛盾……此时,教师随机应变,快速、准确地加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美食在新疆”调查采访实践活动中,由于组长过于“专制独裁”,而组员大多选择被动服从,整个小组严重缺乏民主合作的氛围。面对这一情况,我与该小组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告诉他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找准自身定位,相互尊重和理解,要多听取组员的意见,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随后,我在班级中教给学生一些求助和助人、倾听和表达、欣赏和展现、责任和分享、包容和反思的合作技能,让学生感受到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这名小组长与组员一起查阅资料,虚心接受组员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将这一次活动完成得相当漂亮,更赢得了组员的一致认可。
         四、竞争激励  注入活力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应以群体评价为主,坚持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的原则和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原则。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评选出优秀小组,颁发奖状:“团结协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评价也可分层次进行:小组内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家长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学生更乐于参与。
        将学生的个体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的一部分,积累个人成绩为大成绩,把整体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这样以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从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小组合作意在共同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尤其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积极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适当的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斌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8).
        [2]王玲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0,(11).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