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整体观照、局部突出的视野着重对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千克与克》的教材进行了单元分析,对比了相关版本的教材,意在进一步厘清该版本教材本单元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学生学情,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策略,深入挖掘教材内隐的育人价值,突出学生核心数学素养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努力实现单元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品质实施。
关键字:教材解读对比分析把握学情多元架构有向设计
一、纵横比较,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实质
(一)教材编排结构分析
“千克和克”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一板块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的实际轻重;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称物体轻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相关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上述两段教学内容之后,还安排了练习五,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三)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完善:
1.调整或新增栏目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取消了旧版教材中的“称一称”主题实践活动,以分散式渗透的方式融入练习之中。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3.重视估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体验。教材注重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千克和克相关的估计活动,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变化称量工具,选用常见的、便于操作的小型电子称作为教具,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简便易操作。
(四)不同版本教材分析
三个版本的教材教学年级不同,编排的逻辑体系也不尽相同。基于本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苏教版教材的编排显现出独特的思考:
1.由易到难,螺旋渐进。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而吨的认识则以学生的间接体验为主,顺应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
2.丰富经历,贴近学情。基于学生现实基础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熟悉可感的千克的认识切入学习,找到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丰富的活动感知、过程经历和思考交流,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质量观念。
3.分散整合,渗透无痕。将原有的“称一称”实践活动由集中改成分散融通在教学中。如把“称水果和蔬菜”加在“认识千克”中,先让学生试着估计1千克大约各有几个,再称一称,数一数,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把“称体重”、“你知道吗”加在“练习五”中,因势利导,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体验,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二、关注困难,重点把握教学的基础和起点
1.生活经验如何走向数学表达
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累积了一些和物体质量相关的生活经验,但都比较模糊,可能会用“重、轻、重一些、轻一些、最重、最轻“等一些词汇来表达,但是还无法上升到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高度。
2.过程经历如何走向经验积累
学生前期在生活中对物体质量的感知比较散点,没有经历过集中的数学学习和过程体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迫切需要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来积累经验,建立千克和克的鲜明表象。
3.实际应用如何进行合理估计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对物体自身质量的了解还不够丰富和深入,因此在估计活动中会有一定困难,如估计中如何建立质量的参照、如何根据质量参照进行推理等,学生在完成相应估计活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多元架构,有向设计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及简单的估测,发展估测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单元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3.具体教学建议
(1)重视资源的集聚利用——融通课堂内外
生活中有许多以千克和克作单位的物品,课前提前让学生进超市菜场等感受一千克和几千克的重量,如:1千克的红枣、1千克的糖、1千克的闲趣饼干、1千克的洗衣粉、3千克的洗衣液、5千克的食用油、10千克的大米等等。
(2)整体把握教学方法——结构类比迁移
依据知识的“整体”与课时的“局部”之间的关系,对千克和克的教学进行整体结构化设计,用认识千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体验——建立表象——提炼抽象——类比推想——灵活应用”主动类比迁移认识克,同时建立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经历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单元对千克、克的认识首先建立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如用秤称、用手掂、拎等,让学生从中不断地丰富表象,悉心体验,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逐步将质量单位与相关物体建立起恰当的联系,从而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些“做”的过程和“想”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不断数学化,知识逐步内化并学以致用。
(4)重视问题解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
四、多维练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1.联系生活,丰富认识,巩固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常见的一些物品,联
系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巩固相应的质量观念。
2.建立参照,合理类推,有效培养估计能力。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品掂一掂,称一称来建立质量参照,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参照系,促进他们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与物体质量大小的类比估计。
3.人文阅读,与时俱进,理趣和情趣双向滋养。鼓励学生阅读了解相关生活知识,适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4.问题解决,关注策略,发展数学思考与交流。联系学生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有序地探寻解题思路,发展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纵观本单元的分析与建议,我们在单元解读与教学设计及实施中,首先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立足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其次要关注学习的前沿后续与生活的融通,突出学生的活动经历、过程体验和数学经验的积累,同时可相机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情理交融的学习中,真正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